忠字门俗称跃进门,位于河南省唐河县城区新华路中段,横跨于新华路上。建于1968年夏季,跨度8.93米,高6.3米,仿牌坊式结构。门柱平面呈“中”字型。门额图案分为三层,正反面图案均相同。上层中间浮雕五星图案,五星两侧各雕八面旗。其下为一排黑体字“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万岁”。二层镶七块浅浮雕,图案为“韶山”“井冈山”“遵义”“延安”“天安门”,其余缺失。三层为绿叶葵花彩带图案。二门柱正反两面各书两副对联,内容相同。内柱对联为草书“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外柱对联为隶书“永远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誓死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此建筑风格独特,见证了唐河县城四十年来的变迁。
那是在1968年,全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局相对稳定,各级相继建立“三结合革命委员会”(指领导班子中要有革命干部、军队代表、造反派代表参加,简称“革委会”,行使政府行政职能),使自1966年夏季开始了两年多的文化大革命的派性、武斗等混乱局面基本得以控制。5月30日,唐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随后各公社、大队也都成立了革委会。在“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形势下,举国上下开展了“三忠于”(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四无限”(即对毛主席、毛泽东思想、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要“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崇拜、无限忠诚”)活动。
在忠字化、红海洋活动中,各地以多种形式“表忠心”,大建忠字牌坊、门楼,农村生产队建“主席台”、“宝书台”。农户门口都涂有两尺见方的“语录牌”,双扇门心涂红油漆,画上毛主席头像,两边门框书写语录对联,室内中堂挂毛主席画像,男女老少向主席早请示、晚汇报。其实,这是林彪、四人帮一伙以“革命”的名义、以“突出政治”为借口、以“路线斗争”为幌子,要求全国亿万人民象忠于封建皇帝那样,忠于我们的伟大领袖,完全颠倒了人民领袖和人民的关系,把对领袖的神话达到了极端。
在此大背景下,县革委建造“忠字门”过街牌坊的方案便应运而生。曾任县电影院美工的李保忠老师(1962年河南艺术学院本科肄业)、郑金祥(二小美术教师)、甄德仁(一小美术教师)是当时县城艺术造诣较深的老师,被抽去负责忠字门的设计和图案字形制作,牌坊主体框架则由县房产处和城关建筑工程队建筑。
新华路的忠字门,是当时县城的南大门。是出入枣阳、武汉方向的必经之地,也是四座忠字门中目前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座。牌坊为独门式,立柱红砖水泥构造,顶部是金色毛泽东侧面雕塑头像(1980年改为红五星),下边饰有八面红旗,上面是黄色凸字“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万岁”,这也是那时最响、最红的口号之一。下面则是韶山、井冈山、遵义、延安、天安门等经典红色圣地的浮雕图案,两边“忠”字,(1980年被凿掉)。虽历经了几十年的风雨剥蚀,大部分依然清晰可见,也有的已经残缺不全。
立柱为两幅对联,主柱上的对联是毛泽东手书“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副柱上是水泥雕刻隶书凸字“永远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誓死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两句;几十年过去了,那座忠字门牌坊仍然挺立在高楼闹市之中,显得那么深沉古朴,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俯视着身边川流不息的车辆和来往行人,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变化,向人们诉说着那些久远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