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桃花洞位于太白顶西侧的大峡谷内,峡谷两侧峻峰擎天,古木森森,岩石壁立,大小七十二洞分布其上,其中西壁有一大洞,即桃花洞,传为桃花仙女居住之地。
桃花洞宽丈二、高九尺,深逾七丈,深处有井叫“龙池”。东壁有“观音洞”,供有石雕观音和十八罗汉;北有“孙膑洞”,上下两层,纵深数丈,传说孙膑曾在此著书立说;南有“锣鼓洞”,在洞中击石,声如锣鼓,奇妙异常。桃花洞前的普化寺,是中原标准的窟寺文化代表,已有260多年的历史,峡谷底巨石磊磊,溪流叮咚,是澧水的源头,流入长江。桃花洞一溪连三潭,下有桐柏著名的“仙人摆布”景观,其间的神话传说,更是妙趣横生,内有天桥寺、铁佛寺“汉蛟望淮”等景观。阳春三月,桃花洞前漫山桃花盛开,花红十里,香溢满谷,宛若朝霞,瑰丽妖娆。“桃洞铺霞”为桐柏明清古八景之一。
桃洞铺霞
问津谁复来,渔舟武陵渡
柴桑千载人,自得缘溪路
夹岸无杂枝,开朗心已素
中有上皇民,而耕作去住
不谓桐柏山,桃霞一似布
洞虚蟠实存,春色自朝幕
中共鄂豫边工委曾在桃花洞召开预备会议。1934年7月中共鄂豫边工委扩大会议在太白顶召开。桐柏、唐河、邓县、新野、镇平、南召、泌阳(缺席)7县党代表参加。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听取了汇报。在太白顶云台禅寺附近的崖洞和树林做会场,张星江传达了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党的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朱总司令“把游击队拉到山里去,拉到三不管的地方去生根、发芽”的指示,会议经过学习和讨论,决定加强中心地区工作,准备建立游击队,发动游击战,积极配合中央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并提出在桐柏山区和伏牛山区创建根据地的初步构想,确定了鄂豫边区革命斗争的发展方向。
在桃花洞附近有一片马尾松林,范围西至石门沟西岭,东至景区至太白岭路,北至仙人摆渡,南至桃花洞路,区域面积26公顷,共有1500株,平均树龄100年,林分平均胸围30—150厘米,平均树高20—45米,平均郁闭度0.8,树木生长良好。
游桃花洞
桃花洞位于太白顶西北部的峡谷中,两侧奇峰峭立,大小石洞错列,上下分为两层,所有岩洞统称为桃花洞.每到三月(阴历)峡谷两岸遍山桃花盛开,景色极为壮观,我因为一次巧遇,便有了这次游桃花洞的机会。一清早,我们便乘车前往淮源镇到达目的后,我们的桃花洞一日游就真正的开始了。一进山,迎面扑来的是轻柔的山风,混着泥土的请香,使人猛然感到一阵透体的凉意,远眺四周环抱的群山,在淡淡的晨光中分外挺秀美丽,好似一幅清秀绝伦的风景画。此时正是山花烂漫的春季,于是,路旁,山间,溪畔到处山花俏丽的倩影,展露出盈盈的笑脸,清风吹过的地方,到处是那微微的花香。在远处的山上盛开着粉红色的桃花,别看它那样娇小,但开的特别多,在黑色枝条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漂亮。瞧!山上这一片,那一片,远远的看去就像在绿色的山上镶了一颗红宝石,为春天又画上了一片更美的颜色。潭桃花洞向下望去,只见不远处出现了一条白色的缎带,走近一看,原来是挂在山涧的一条瀑布,水从山上泻下来,从容不迫的投入水潭的怀抱。这个湛蓝清澈的水潭从来没有安静过,仿佛是个毫无卷意的顽童。我看得入神心想:在这瀑布声中我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失,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为主旋律.它孕育生机,滋润万物,它是这的灵魂,因它而充满生机。忽然几滴水溅到我的嘴边,让我感到一股股凉丝丝,甜浸浸的味儿。一路上有欢声笑语,也有疲惫和哀叹;有追逐打闹,也有哭闹和叫喊。无论怎样我们都走过了最难的一段,但终究走向了成功! 须弥山桃花洞石窟,开凿完成于唐广德年间。该窟由主室、前室及四个附窟构成,规模大,雕造精,形制独特,是一次建成、保存较为完好的中心柱窟,为各地唐窟所不多见。是本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同类石窟中最为珍贵的典型窟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