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河两岸,山青水晖,垂柳含烟。夜来风雨,次日初晴,于东门外顶水庵(在菊潭公园北侧,坡势陡峭,古有“顶水庵”)前,但见激流滚滚,千堆雪飞,远山流露,平畴凝翠,水先天色,令人痴醉。许宸诗云:
淅沥雨声昨夜听,朝来俄眺万山青。
板桥弱柳公无渡,野寺疏钟留有星。
风蹙涛翻欺麦浪,日摇锦叠乱鸥汀。
水花莫带桃花影,恐有渔人误远程。
北巍郦道元《水经注》载:“湍水出弘农界翼望山(今湍源村李青垛),水甚清澈,东南流,经南郦县(今内乡城北十里郦城)故城东,《史记》所谓下郦也。”清王国维《水经注校》卷二十九载:“湍水出郦县北芳山,南流过其县(今内乡县城)东,又南过冠军县(今邓州)东。”湍河是内乡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发源于夏馆镇湍源村境内的李青垛南麓,向东汇入小红寺河、大红寺河,在大块地村形成湍河主流。湍河上游群山林立,河床较大,汇入支流多,水流湍急,故名湍河。
湍河主流经夏馆、七里坪、赤眉、赵店、湍东、城镇、大桥7个乡镇50多个行政村,湍河在内乡境内长124公里,沿途汇流默河、黄水河等21条支流,湍河水源补给以降水为主,年水位变化显著。最大洪峰流量4350秒立方米,枯水流量0.5秒立方米。湍河流经沿岸旋出多处开阔河滩,河滩上,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水面上常有驾舟捕鱼者。站在高处眺望湍河,河水清如玉带,河面白帆点点,渔翁驾舟唱歌,鱼鹰来往翩翩,其景如诗如画,这就是历史上记载的“湍水渔舟”。“湍河春涨”是内乡古八大景之一,每逢春季,湍河两岸,山青水晖,垂柳含烟,次日初晴,于菊潭公园顶水庵前,但见激流滚滚,千垂雪飞,远山流霞,水光天色,令人痴醉。
湍河在内乡境内的河道,风景最为优美,河道开阔,水流舒缓,两岸皆为高大的杨树林和茂密的芦苇丛。深冬时节,河水瘦枯,沙滩裸露,杨树叶落,芦苇花开;溯河一路走去,仰视林高日小,枝柯扶疏,俯察水落沙出,银光闪烁,真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这时节,夏秋里用来摆渡的小船便搁浅了,有人在河道狭窄处栽上列石,又在列石上铺上木板,做成一条简易的小桥,行人就可以方便的来往了。
湍河上游流经内乡县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是中原地带唯一保存完整的原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生态区。二00一年八月省政府批准建立内乡县湍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为湿地生态及鸟类类型自然保护区,湍河湿地是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区,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时空分布差异较大。适宜的自然条件为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的生存和繁衍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据《清康熙本内乡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湍河是豫西南一带主要的水运航道。每年夏秋时节,河水上涨,便可看见一艘艘挂着风帆的航船,从汉江进白河,再悠悠的驶入湍河。这些航船将内乡、邓州的烟叶、麻油、豆类及粮食和内乡、西峡、马山口的大枣、柿饼等山货装船,运往襄樊、汉口和上海,再把本地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运回内乡,完成着一次次原始的物品贸易,也完成着一次次与外界的交往和联系。遥想当年,湍水荡荡,白帆悠悠,那些老船工们怡然自得的摇着双橹,那些风情万种的船家少女优雅的蹲在船头浣纱洗衣,那又会令人生出多少诗意的联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