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亦名霄山。位于今西峡县城东南部。其山巍然突出,势凌霄汉,故名。又因山顶有萧王庙,故也叫萧山。该山海拔较高,山尖峰巅,积雪难化。时值隆冬,须晴日,红妆素裹,分外妖烧。江博诗:
饶寒犹在冻云轻,依杖郊原眺远晴。
霞映玉峰如画好,粉残黛仙写眉清。
风前涧树香初动,月下岩泉响暗生。
我欲振衣凌绝献,萧王祠庙看霓旌。
从地图上看,应该是淅川县北的肖山,海拔1000米左右,据当地人说山上有一小庙。
霄山原名削山,位于淅川县的北部。海拔1000多米,因其山高、险峻,有直入云霄之势而得名。主要景点有“四女望月”,“九龙圣母庙”,“宵山雪照”,“白龙潭”,“黑龙潭”,“苍龙潭”和“尼姑庵”等。
相传南京祖师选地修行,一日经过此山,见该山山势险峻,云雾缭绕,如入仙境,便决定在此修行。谁料他刚一落脚,便听到山崩地裂一声巨响,大山顷刻间下陷千余米,才知此山不适宜自己修行,于是遗憾地离开此地,最后落定湖北的武当山。但从此以后,该山就被取名为削山,意为削减,下降的山。后来当地的一位秀才觉得削山之名不够光彩,便改其名为霄山,有高大、险峻,直入云霄之意。从此霄山之名便沿用至今。
主要景点
四女望月。四女,指霄山的四座山峰。最大的一座是霄山的主峰,叫圣母峰,往西依次是仙女峰、玉女峰和处女峰。四峰一字排开,遥相呼应,远观好像四位圣女遥望月空,故称为“四女望月”。
在霄山前部中心山脊的一个山谷里,至今还放着一块巨大无比的磨盘,当地人把这个地方叫磨盘沟。
在霄山主峰的右部山脊有一块巨大无比的石头,表面十分平整,并且向外突出。人站在上面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这个地方叫擂鼓台。相传当地的军队打了胜仗都会在此击鼓庆贺。
在擂鼓台的下方同样有一块巨石,形状怪异,相传那里曾是凤凰筑巢、栖息的地方。后来那里没了凤凰,但凤凰台的名字却流传了下来。
在霄山主峰的下部有一怪石,形似蛤蟆。蛤蟆口中长年有清水流出,水质甘甜。听说饮了这里的水就一定会鸿运当头,长命百岁。
霄山山势险峻,林木苍翠,水草丰美,气候宜人。不仅有许多名贵的药材,还是一个野生动物繁生的地方。常见的有狼、野兔、野猪、野羊、麋鹿、狐狸和豹子等。其中豹子的数量过去很多,它们大多居住在洞穴里,因此在霄山的山凹里有许多豹子洞。其中有一个地处险要,洞口杂草丛生,周围怪石林立,过去曾有人看到5只豹子同居穴中。
霄山山势险峻,所以瀑布众多,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泉林瀑布。瀑布高达数十米,远观瀑流飞泻,如白色缎带横空飘下,蔚为壮观。瀑下是清澈的水潭,潭中游动的小鱼清晰可见,潭周围各色鲜花争芳斗艳。
霄山农中是霄山农业中学的简称,相当于现在的职业高中。它位于霄山主峰正前部的山谷里,那里至今还有它的遗迹。当年校舍的根基如今还清晰可见,当年农中学生种植的茶树现在也是枝繁叶茂。听说霄山农中是解放后农业学大寨时所建,所需的建筑材料全部是从山下一点一点搬上去的。当时建有4个教学班,连同师生宿舍共有30多间房屋,师生人数约200人。学生们半天上课,半天劳动,吃住皆在山上。他们甚至种了菜,养了猪。后来,农业学大寨结束,学校也就停办了,所以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毕业。但那段经历却让他们终生难忘。
在通往霄山的中部山坳有一块空地,空地上散落着残砖烂瓦,旁边还有几座古坟墓。听说这里以前曾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后人的宅院。相传,当年岳飞父子被奸臣秦桧迫害致死后,他的后人不愿在朝为官,于是便决定解甲归田,隐居山林。一日,他们经过霄山,见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于是决定在此安家定居。他们开垦荒地,修建宅院,从此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解放后,岳家第十六代子孙岳振山带领全家离开霄山,从此不知去向。后来,这个山坳就被人们就叫做岳家沟。
在霄山脚下有两个古老的大宅院,其中有一个至今保存完好。宅院建造奇特,做工精巧。听说该宅院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为一余姓人家所建,解放后分给了贫农任太兴。相传明朝崇德年间,霄山来了一对讨饭的夫妇,丈夫姓余,叫余少元;妻子张氏,有点儿傻里傻气。他们来到这里后,发现这里的人们很友好,而且环境也不错,于是就决定住下来。他们搭建了一个茅棚,就此算安了家,从此再也不用过着那种四处奔波的日子。话说有一天,丈夫余少元去县城卖柴,留下妻子一人在家。临走时再三叮嘱张氏要好好看家,但结果还是出了事。傻妻失手打死了家里养的唯一一头小猪,她害怕丈夫回来后责骂,于是决定偷偷把小猪埋掉。没想到挖坑时竟挖出一筐白花花的银锭,余少元从此发家。富有了的余少元迅速推倒了自己的旧茅棚,建起了新房。但有一天,一位风水先生路过此地,见到余少元说:“住在此地,只可富有,不可为官,除非拆迁”。听信此话的余少元立刻按照先生的指点,把新屋搬到现在的位置。果然不出所料,余少元的孙子余华西在科举考试中,一举命中榜眼,官至县令。听说他还是一位受人爱戴的好官,在河南太康县任职。在位期间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以至于离职时,十里长街,百姓泣送。后来,余家的宅院经过几次翻修、重建就成了现在的样子。但到了余世彬、余世清这一代,余氏家族发生了很大变化。解放后,由于余家被划分为地主成分,所以他们的宅院也被分给了贫农任太兴,从此余氏家族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