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寺也叫法相寺、兴华寺、兴国寺,原址位于淅川县盛湾镇兴化寺村(剑沟村),现址盛湾镇泰山庙村龙坑自然村。
兴国寺缘起于西魏(公元544年),由北平兴化胡同一老僧行脚游历至淅川,今盛湾镇境内虎丘山麓,见地形奇特堪兴龙象,便驻脚结庐数十年成寺,始以“兴化”而得名;大兴土木扩建于隋仁寿四年(公元604);玄奘法师回国后曾驻锡于兴化寺讲经说法,兴化寺僧众遂感大师法恩浩荡,从此依止三藏法师,故该寺名更改为“法相寺”,隶属于法相唯识宗;宋太平兴国年间再次更名为“兴华寺”,随着历史变革又叫“兴国寺”。
历史上该寺香火旺盛,鼎盛时期寺院僧众数百、僧舍百间为记,周边群居渐众,曾因此寺而形成了兴华县。历史上著名的三藏法师唐玄奘、太虚等诸多大德高僧曾驻锡该寺。宋朝文学家欧阳修年轻时,曾常住兴化寺读书求学,并于寺内行廊墙壁上留下了不朽的“淅川兴化寺廊记”。历代文人墨客也曾为兴化寺留下诸多诗篇。如:明朝诗人程伟留下的《兴国寺访僧不遇》的诗句:“乘兴访禅房,松堂掩画长。千林霜叶老,一径野花香。细雨收彩黛,微风蔫晚凉。山僧肯出迓,相对话夕阳。”可惜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座千年古刹,已淹没在烟波浩渺的丹江水库底下。
2009年,盛湾人赵光超重建兴化古寺,2015年正名为“兴国寺”。目前已建成了聚圣塔、护法殿、三圣殿、相聚阁、地母殿、卧佛殿、九子阁、觉证净苑等近百间庄严巍峨的佛教殿堂及僧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