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盆地览胜 > 名胜浏览 > 岞岖普济宫、碑林/古柏

岞岖普济宫、碑林/古柏

2022-11-07 15:11:25

普济宫位于内乡县乍(岞)岖乡白杨村石堂山。

石堂山海拔460米,因山腰有洞状如石堂而得名。普济官座落在山东麓之坳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周围秀竹环绕,林木葱郁,泉水四季长流,风景宜人。

石堂山.jpg

普济宫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始终香火缭绕,游客不断。根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明、清、民国《内乡县志》以及存于石堂山元、明、清三代石碑碑文等文献考证,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著名道人麻衣子(357—457年),姓李名和,字顺甫,世居秦中。因其披麻为衣,俗称麻衣子。

晋穆帝升平元年(357年)3月15日生,绀发美质,膂力绝等,性明慧,契悟玄要。东晋孝武太元九年(384年),时年二十有八,以学道之志,告亲请去。常独行终南山,逢一道者,谓真人日:“吾久侯汝。”授以秘诀,戒日:“终南非汝宅也,南阳之间,湍水之阳,有山灵堂,汝往之,当有异人率众拜附,可以翕神功于苍茫。”真人随后到灵堂居山洞修真19年。得道后在乡邻传道解惑,行善济人,记述有《麻衣相书》。南朝刘宋大明元年(457年),农历八月初八日,白鹤翔集,祥云蔚烨,麻衣子俨坐而逝,行年一百零一岁,其徒及乡邻即筑地为观,名日“白鹤观”(又曰“白仙观”)。

石堂碑.jpg

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天子制表,赐封麻衣子为“慈惠普济真人”,敕建石门灵堂,封日“显圣洞”,赐宫名为“普济宫”。

普济宫后经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及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增建、重修,到清代已发展到40余间房舍,占地3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三清殿、麻衣子殿、邱祖殿、卷棚、文昌阁等,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青砖绿瓦,气势磅礴。普济宫历经战乱,现残留道房数间。

普济宫后有大小山洞5个,其中有麻衣子修行的显圣洞、邱处机修真洞;特别是十二龙潭洞,洞口高阔约3米,深约100米,洞内有12个水潭,据传是上天派下来辅助麻衣真人除恶降魔、济世救人的12条龙所居住的地方,洞内常年有泉水涌出,山顶有大小天池2个,传说是十二龙子沐浴游玩之处。普济宫周围原先松柏密布,现仅存一株巨柏,根围6米,高20余米,高大粗直,生长旺盛,树龄推算具有1200多年,号称内乡第一柏。位于普济宫原址前的竹园百里内享有盛名,大者碗口粗、数丈长,竹林郁郁葱葱,重重叠叠,神雾弥漫,荫凉送爽。栎树满山遍野,遮天蔽日。石堂山普济宫环境幽静,风景迷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很多,因此历代众多文人骚客,善男信女到此云游。历代名人许鉴、张粹、李衮、李荫等均在此留下诗词佳作。

石堂山普济宫现存古碑林具有很高的研究和鉴赏价值。现残留的主要碑刻有元代《普济宫重建麻衣子祠碑铭》、《麻衣子道场重建十方普济宫碑》、《成吉思汗手诏碑》、《紫清白真人无极图碑》、明代《李荫诗词碑》等,这些碑刻内容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晋代麻衣子的修真经历和“普济宫”的历史沿革,还有“邓窑”在唐、宋、元三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瓷器烧制情况,宋末元初道教全真道龙门派鼻祖邱处机奉诏晋见成吉思汗重大历史事件,而且还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佳作。这不仅是研究豫西南道教历史发展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而且还具有考古和艺术欣赏价值,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石堂柏.jpg

走进石堂山,紧挨着竹林有一棵树龄达1500年的古柏,胸围3.5米、高19米。因其树龄之长安然稳坐内乡县古植家族第一把交椅。

古柏是石堂山四大景之一。虽历经沧桑仍技繁叶茂,生长旺盛,树干扭曲盘旋上升,枝条螺旋盘曲向上生长,似盘龙姿态,被当地人奉为保护神。古柏树干中部伸出的侧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每一位来此游览的宾客,故称“迎宾柏”。每有游客到此,顿时游兴倍增,纷纷摄影留念。

石堂山是闻名遐迩的麻衣道场,历史上因麻衣子影响深远,这里曾一度辉煌,后遭兵灾,毁于一旦。唯千年古柏得以幸存。

据传几百年前,曾有工匠试图对古柏进行砍伐,不料古柏白天砍夜间长,当工匠增派人力连夜砍伐时,古柏却流出了鲜红的血汁,人们以为得罪了神仙,忙祷告一番停了砍伐。千年古怕因此幸免于难。20此纪50年代也曾有人砍伐柏树,当地农民群起保护,于是古柏又逃过一劫。

而今,随着当地群众古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千年古柏得以精心管护,焕发出新的生机。



Copyright ©2011 南阳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

南阳大观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81683755 blxx@list.alibaba-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