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王岗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河扒村东北,东北距淅川县县城35公里。2008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承担了河南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项目淅川下王岗遗址的钻探与发掘任务。2020年考古报告显示:下王岗遗址整个面积约6000平方米,发掘总面积达5311平方米,基本被全面揭露。遗址从距今约7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延续至西周晚期,年代跨度近5000年。
下王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从下到上初步分为5期。早一期仰韶文化层,石器分打制和磨制两种,陶器多红色素面,器形以鼎、罐、钵、壶为主,具有仰韶文化早期特征。有一些单人仰身直肢葬土坑墓。早二期的仰韶文化遗存中,灰陶和棕色陶较多,素面为主,有红衣黑彩、灰衣红彩和白衣彩陶。重要的是发现一处以二次迁葬墓为主的大片墓地,多为埋2~6人的合葬墓,部分墓内陶器多系明器。
中期为屈家岭文化层,发掘出成排房门向南的双间式房基,残存有墙壁、柱洞、火烧地坪和铺席痕迹。晚一期文化的陶器中,包含有一些龙山文化的因素。晚二期是具有明显地方特点的龙山文化遗存,陶器多呈灰黑色,以饰篮纹、方格纹和绳纹为主,常见器形有鼎、罐、瓮、豆、鬶与盉形器。发现一些成人墓和儿童瓮棺葬,有的陶瓮形制之大是罕见的。
商代文化遗存的陶器,近似二里头文化晚期,以饰印绳纹和间饰弦纹、附加堆纹与鸡冠形双耳的灰陶器为主,器形有鼎、罐、大口尊、甑、瓮、豆、缸等。西周文化遗存中的陶器有鬲、罐、盆、豆,器表多饰粗绳纹,其中一件满饰压印暗纹的精致高柄黑陶杯,为他处西周遗址中所少见。
下王岗遗址西周早期文化遗存姬周文化特征占主流,而进入中、晚期后的陶鬲等器物逐渐演变为典型楚文化陶器的特征。因此,下王岗遗址西周中、晚期遗存已是较为典型的楚文化,而其西周早期遗存应该是最早的楚文化遗存,为探索早期楚文化及其来源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
早期楚以丹阳之都立国,探索早期楚文化便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早期楚都丹阳之地望。随着考古材料的丰富和研究的深入,关于丹阳所在集中于丹淅说、枝江说、秭归说三种看法,近年枝江说和秭归说也面临挑战,有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丹淅说曾因为这一地区之前没有发现较为丰富的西周时期典型楚文化而处于研究停滞状态。下王岗西周遗存的新发现或许使这一观点见到了一缕曙光。
2021年,因丹江水库水位上涨,该遗址点被淹没。
盛湾镇的马山根、马川村已被水库淹没。其村内遗址均已不存。
马山根古墓群在盛湾镇马山根村南,年代为汉代。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149m-158m之间,因蓄水后现已淹没。
马山根遗址在盛湾镇马山根村西,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168m-170m之间,因蓄水后现已淹。
马川秦墓在盛湾镇马川村北部。年代为秦代。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162m-165m之间,因蓄水后现已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