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内乡县赤眉镇。
1908年,赤眉开明乡绅王希孔(字时若)慷慨解囊,创办了“福阳小学”(赤眉小学的前身)。
民国时期校址校名屡迁屡改。
1936年,在北京上学的地下党员张明河,被聘为赤眉小学校长,建立了赤眉小学首届党支部,在师生中发展党员,宣传党的主张,发动民众抗日救国,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组织他们参加早期的革命斗争。在此基础上,中共豫西南地委先后在赤眉小学设立了中共内乡区委、中共内乡中心区委、中共内淅联合工委和中共豫西南地学委,越来越多的师生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毅然走上革命道路,点燃了豫西南熊熊的革命烈火。抗日战争前后,赤眉小学作为中共地下党豫西南的活动中心,不仅发展壮大了党的队伍,还直接向陕北和其他解放区输送了大批革命干部。
1939年10月,豫西南地学委迁入赤眉,首任地学委书记王锡璋和地学委秘书蔡康志,经党组织介绍由名义夫妻结为革命伴侣,成就了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佳话。他们在赤眉小学党支部的帮助下建立了学委机关,安下了家,秘密开展地下党工作,发展和壮大党的队伍,编写《青光》刊物等,指导豫西南地区及西迁学校的党组织开展工作,使学委的工作人员与赤眉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赤眉小学筹建百年校庆时,蔡康志在回忆录《珍贵的自觉革命精神》中,对曾在赤眉小学开展工作的情景这样记录:“她像一座隐蔽的共产主义堡垒,屹立在绵延的伏牛山中。那一群不畏艰险、自觉工作的地下共产党人,团结全校师生,把学校办得红红火火,先后培养出很多革命和建设人才。”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学校经常遭地痞、特务滋扰洗劫,许多师生遭绑架或被捕,学校屡挫屡起。
1948年5月,赤眉解放。豫、鄂、陕的许多机构迁入赤眉,这里成为解放宛西的指挥部,为豫、鄂、陕三省的解放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宛西小延安”。
如今的赤眉小学,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批批中小学生来到这里,缅怀革命前辈。每学期开学,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党史、校史的学习教育已成为赤眉小学的传统。
1908年,赤眉开明乡绅王希孔(字时若)慷慨解囊,创办了赤眉小学,在王时若先生褒德碑两边的石柱上,“立言立德以昌其身,既雕既琢复归于璞”的对联,引人驻足深思。漫步在赤眉小学校园,“植红色基因润德善学子”“崇善立身德行天下”等标语,让人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