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乡县王店镇,距离镇西北4公里处、王店镇至余关镇余关村公路西侧,有一个名叫显圣庙的自然村,这里有一座较为罕见的“元代戏楼”。
“元代戏楼”位于显圣庙村北,始建元大德年间,几经重修,保存较好。距板桥河约500米,与显圣庙小学紧邻,距离村委会200米。她建在一长方形直壁式台基之上,戏台基座高1.50米,戏楼通高约7.5米;建筑形式为单檐硬山式,正面立四根檐柱,演戏时以挂幕布将前后台分开之用,柱旁距山墙分别为1.5米,为上下场门,山墙系砖砌,从台口平行向后2米处,始砌两侧山墙,和后山墙相接,这样便留有两边侧台口,既确保演员唱白声音不散,又能使观众三面观戏;戏台距显圣庙庙门约50米,其间场地为观众区;戏楼始建于元代,当时名曰“乐舞楼”,现存的戏楼,为晚清时重建,呈元代风格,屋面饰灰色板瓦和筒瓦,正脊饰吻,垂脊饰兽。
在戏楼北侧约50米处,为显圣庙大殿,与戏楼遥相呼应,通面阔三间,长7.2米,进深7.6米,亦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屋内梁栿上所刻的字,表明系元代所建。
该戏楼于1982年被内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县衙正堂与显圣庙庙堂处于一条中轴线上,所以,当地流传有“南有县衙,北有庙堂”之美誉,县衙即被称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的内乡县清代县衙,“庙堂”即显圣庙。
显圣庙翠柏编号:豫 RE28,树龄710年,树高15米,胸围23 厘米,树冠10米。在显圣庙村小学院内,距显圣庙一百多米。
据《内乡县地名志》记载:“村北有古刹显圣庙一座,村以庙名,相传有龙王显圣的故事。”据说内乡县衙正堂与显圣庙庙堂处于一条中轴线上,故当地流传有“南有县衙,北有庙堂”之美誉,“庙堂”即显圣庙。
显圣庙前有一棵约 700 年树龄的古柏树,虽历经风霜雪雨,雷轰电击,至今仍巍然屹立,郁郁常青。在这里,人们视古柏为吉祥昌瑞的“神柏”,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谁都不会去折它的一根枝丫。为保护古树免遭破坏,学校师生和当地村民还自发进行管护。柏树是庙宇中最常见的树种,它斗寒傲雪、坚毅挺拔,乃百木之长,素为正气、高尚、长寿的象征。这棵古柏也是内乡显圣庙历史的见证。
龙王显圣的传说
元朝“大德”元年的春节,这一带的权贵、豪门、绅士、文卿乃至布衣平民,在相互年拜期间,一致动议修建一座庙堂。这样一来,既可以迎合帝王崇奉信仰,传播道教,修炼人们的思想道德,又可以请进祖始太爷和娘娘、奶奶尊像,供人们祭祀敬奉,祈求神灵保佑,降福免祸。
大家一拍即合,便请来了数名远近有名的风水先生会测妙算,最终选取黄土岗(今显圣庙后岭)附近的一处现在称作“扁担凹”以南的地方作为庙址,此处中间低洼、四周隆起、宛如长龙,属于民间理想的风水宝地,并择定于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之日动工兴建。霎时间,各地擅长建筑的能工巧匠踊跃走村串庄,精选木料、砖瓦、条石等,乡邻们争先恐后,出工献力,运送于庙地。
据《内乡县地名志》记载:“村北有古刹显圣庙一座,村以庙名,相传有龙王显圣的故事。”话说有一天,山(今麦子山)前三位风水先生前往南山(今武当山)朝圣,祭拜祖始太爷。为了赶路,他们早起动身,当五更天行至“扁担凹”处,忽见前面大片莹火晶明,闪闪发亮,绿蓝相映,耀眼昏花,不由得大吃一惊,误以为迷了路,只好停脚歇息,等候头脑清醒、神智稳定之后,再作打算。待到黎明时分,才开始启程,他们走走停停、停停看看,但见眼前的莹光忽明忽暗、闪烁不定,渐渐地地消失了。这时候,突然发现盖庙用的木料、砖瓦、石头摆了一地,且此地凸起,恰似龙头高抬。三人顿时不约而同地惊呼起来:“显圣了!”“显圣了!”
四邻八村的居民为惊呼声所惊动,获悉详情,纷至沓来,焚纸烧香,叩头祭拜。祭拜的人群车水马龙、流连往返,长达三天三夜。最先赶来的是一对白发白须的老翁老妇,他们是携带子孙四代50余人前来的,尽管他俩年已九旬开外,然而,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他们一到场,旋即爬下、跪地、叩头,并且念念有词:“天哪,俺夜里没有睡好,一直在做梦,一合眼就梦见‘显圣爷’坐着八抬大轿,赶着大车、小车,拉着东东西西往南行进,半天是把盖庙用的木料、砖瓦、石头,全都拉到这里了!真的是上天有眼呀,简直是孔明先生点就的圣灵宝地啊!”他们的子子孙孙们跟随匍匐在地,黑压压地一大片,煞是壮观。
由于这两位老人在当地德高望重,并且,祭拜的阵仗如此盛大,令乡邻万分惊诧,随之便嘀咕开了:“谁家的牛马恁大本事,一夜之间,竟然把盖庙的材料全都拉到这儿来了?”为了探明究竟,遂挨家挨户打听、查找,忙活了大半个时辰,终于发现一户姓张的大家,楼门上彩练横搭、红灯高挂;牛角上绕着红绸子,在槽后腑首而站,骡马的缰套上,均系着红绫子,在槽头昂首而立,牛马身上的汗水不住地下滴......而这家的主人却浑然不觉、鼾然大睡,满口呓语:“显圣……显圣……显圣了!”
消息不翼而飞,人们奔走相告,纷纷从四面八方,争相把自己家里的“稀罕宝物”诸如豌豆、黑豆、麸子等之类的牲口饲料送到张家,竖立槽头,不一会儿,就堆满了牛屋、马棚,既表示对这些牲口的答谢,亦表达对“圣灵”的信奉。
庙堂如期开工,不到一个月即宣告竣工,人们就据此命名此庙为“显圣庙”,先期盖好的大殿被称为“显圣大殿”。这就是“显圣庙”的得名之说,也是“圣灵”的历史源渊。
戏楼多随庙宇而建。建好了庙宇,方便了人们祭祀敬奉,当然,还需要盖一座戏楼,用以传播道教,这才又建起了戏楼。
据清朝咸丰年间重修显圣庙碑记载:“自明以来,几经重修。”始建于元代时称“乐舞楼”的显圣庙戏楼,也曾遭遇破坏,现存的戏楼,为晚清时重建,此后,历经百余年的风刮雨洒,戏楼残破不堪;1983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利用维修文庙所剩款额,对显圣庙戏楼进行了全面地维修,使其重现了昔日的风采。此后,当地村委及乡贤多次募捐资金,及时地进行了修葺。
显圣庙故事
话说光绪二十年(1894年),知县章炳涛正在营建县衙,显圣庙的一个乡绅为了攀附知县,专程前往谄媚:“显圣庙戏楼系元代建设,有些材料非常珍贵,如果拆下装备到县衙,必将锦上添花!”章炳涛闻讯喜不自禁,急忙备车由这位乡绅带路前往,赶赴这里一看,不由欣喜若狂:“真乃世间珍品也!”但是,还是忍痛割爱了,原来,章炳涛祖籍绍兴,由于擅长且颇懂土木工程,才被选拔到工部,从工部位置上赴任内乡,见到戏楼,惺惺相惜,不忍心“暴殄天珍”。幸亏戏楼遇到了知音,这才又逃过了一劫。
1947年,由毛主席策划,根据周恩来指示,由陈赓、谢富治指挥,诱敌国民党李铁军兵团整三师西进的“宛西牵牛战”中,我军的一支小分队由于敌众我寡,只好战略转移,无奈,敌军乘胜追击,眼看就要束手被擒,幸遇显圣庙正在演戏,看戏的老百姓慌忙配合他们掩藏伤员军衣、枪支弹药,部分战士乔装打扮混入观众,敌人百般盘查,老百姓机制应对,当然他们看不出蛛丝马迹,加上戏场的演员观众众多,敌人不敢轻举妄动,于是,悻悻而去。为革命建立了奇功的古迹,当然一些人不敢轻举妄动,可以逃避一些政治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