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盆地览胜 > 名胜浏览 > 淅川历史名山——岵山/岵山铺龚湾遗址/斐岭战国墓

淅川历史名山——岵山/岵山铺龚湾遗址/斐岭战国墓

2025-03-22 09:03:47

岵(音 湖)山,又名云雾山,位于淅川县老城镇杨家山村东北,因西周名士陟岵在此隐居而得名。

岵山.jpg

正中远方为岵山,山顶两点为岵山庙

岵山海拔498米,山势陡峭,易守难攻,加之 “三川”(顺阳川、淅川、板桥川)“两河”(淅水河、丹江河)在其脚下交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岵峰为岵山最高点。峰巅有一平坦场地,昔日有八卦攒顶式古庙一座。旧时,钟声悠悠,香烟袅袅。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曾登此峰,观丹阳之战遗址,写下了悲壮激昂的千古名篇《国殇》,其诗句“低回夷犹宿北岵兮”(出自屈原《抽思》),可以见证这一历史。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楚秦战于丹阳,楚军大败,大将屈丐及裨将逢侯丑等70余将领被俘,甲士被斩杀达8万。屈原写《国殇》的直接原因是为秦楚大战中阵亡的将士们招魂。

岵山西坡半山腰间,有一洞,洞内宽阔,进深约500米。洞口,有一巨石,呈斜状,向悬崖外伸出7尺有余,状若鹰鼻,故曰鹰鼻洞。此洞,为宋金岵山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北宋时,朝廷软弱,金兵入侵,占领淅川,虎视汴梁城。宋将孟珙奉旨,领兵抗敌。宋兵沿丹江乘水路,逆水而上,大败金兵。敌将金兀仙退居岵山,安营扎寨。岵山四面均为悬崖峭壁,山上有楚国时修建的楚长城、屯兵营。因此,易守难攻。宋兵在山下安营扎寨,把岵山团团围住,想把金兵渴死、饿死。孰知,岵山顶有一牛蹄泉,只有牛蹄大小,一次只能取一瓢水,但永取不竭。金兵上山时,大肆掠夺百姓财物,粮食十分充足。两军对峙,一晃就三月有余。

一日,孟将军帐中,来一杨姓少年,愿为抗金出力。子夜,孟珙选精兵一千,亲自带领,随杨姓少年,从岵山西坡登山。登至半山腰,藏于鹰鼻洞内。拂晓时分,孟珙率兵出洞,摸上山顶,活捉了金兀仙,金兵大败。

岵山脚下,丹江河畔,有一小山,名曰马饮山。北魏太和元年 (公元477年),兴建马饮山寺。北宋时,一术士发现此地有龙巢,故改名“龙巢寺”。龙巢寺坐北朝南,盛时有房舍98间,占地面积1. 2万余平方米。寺院门前古柏夹道,周围竹林蔽日。下有江水环绕,西北岵山叠翠,确为藏龙卧虎之地。传说,马饮山有灵气,山随水涨,千百年来,从未遭遇过丹江洪水袭击。1971年,丹江水库蓄水,寺院被拆除。

龙巢寺为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读书的地方。欧阳修幼年家贫,曾跟着舅父郑生在龙巢寺读书。对此,文人骚客,多有吟唱。明朝诗人李萌(李衮之弟)在晚秋游龙巢寺,写下了“大鹏非所向,吾意在冥鸿”(出自李萌《龙巢寺同程明府》)的优美诗句。明朝万历年间,黄儒炳在龙巢寺建新阁之际,赋诗曰:“登台不用南州望,访古依然六一居。”(出自黄儒炳《题欧阳永叔读书处盖新建阁在龙巢寺后也》)明朝礼部侍部彭凌霄重修欧阳文忠公祠,“为建新祠遵治命,因思画荻泪盈裙”(出自彭凌霄《重修欧阳文忠公祠》),此情此境,令人为之感动。

马饮山,因欧阳修而闻名于世。岵山,因马饮山而名垂千古。

抗战胜利后,当地民团司令陈重华非常重视岵山这一战略要地,派一个连的兵力常驻。

1946年7月,中原部队司令李先念、政委郑位三及副司令员王震率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和第二纵队及三五九旅、干部旅等部1.5万余人,横扫围追之敌,飞速抵进淅川县丹江东岸。为了减少损失,李先念司令员采取了“外歼内围”的战术,即歼灭县城以外的敌人,重兵包围县城,确保渡江安全。

7月12日夜,乌云密布,雷雨交加。二更时分,二纵十三旅三十八团一营三连的周指导员,率20 余名勇士,在本地籍战士柴成显的指引下,神不知、鬼不觉地从悬崖峭壁处向岵山顶峰攀援。他们登上主峰,端掉岗哨,冲进庙院,封锁了门窗孔道。正在鼾睡的敌兵被这突如其来的枪声、喊声惊醒,乖乖投降,做了俘虏。从而,为主力部队打开了前进的道路。

县城守敌常备营陈金鼎部,由淅川民团副司令任泰升亲自指挥。听到枪声,想出兵求援,被城外的三五九旅团团围住,出不得城来。中原部队在李先念司令的指挥下顺利渡江,完成了战略转移。


淅川龙巢寺,原来与北魏一项残暴制度有关
来源:淅川微旅游

在老城与马蹬交汇处,原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山丘。古时候,马蹬古驿道从山前经过,鹳河在山下缓缓流淌。远看,就像是一匹马在鹳河里饮水,故称之为“马饮山”。马饮山上有一座寺,这就是龙巢寺。

龙巢寺建于公元477年,即北魏太和7年,原名叫马饮山寺。北魏当时的都城在平成,即现在的山西省大同市。北魏的皇帝原是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一个鲜卑族游牧部落首领,姓拓跋。拓跋部落逐渐向西迁移,在西晋战乱时期壮大,成为称霸一方的王国。

马饮山寺的兴建与北魏皇宫一个规定有关。当时,北魏皇室有一项残暴的规定:凡是被立为太子的王子,在册封当日,其亲生母亲必须自杀。目的是防止儿子登上皇位后,其母干涉朝政。太子登基后,立乳娘(也就保姆)为皇后。孝文帝拓拨宏是献文帝的长子,2岁的时候被立为太子。其母按照宫里的规矩,自杀身亡。献文帝信仰佛教,对参政没有一点兴趣,再加之自己的爱妃也是拓拨宏的母亲自杀,悲痛绝望。在太子拓拨宏5岁那年,献文帝把皇位传给了太子,自己当太上皇,专心参佛修炼。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471年。拓跋宏当了北魏的皇帝,即孝文帝。孝文帝改国号为太和。由于孝文帝年龄小,大权实际把持在祖母冯太后手里,孝文帝实际上是一个傀儡小皇帝。冯太后其实只是献文帝的乳娘。一个乳娘把持朝政,孝文帝非常反感。不过,这个小皇帝天资聪慧,表面上讨祖母冯太后欢心,背地里却联合太上皇献文帝与冯太后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一天夜里,孝文帝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的母亲骑着一匹马,在天上飞呀飞。他急忙骑上马,在后面追赶。追到一条河边,母亲勒住了马,下了坐骑。马在河里饮水。孝文帝也急忙下马,去找母亲。可是,母亲忽然不见了,孝文帝怎么也找不到。孝文帝急得大哭。第二天,孝文帝拜见太上皇,讲述了梦中的故事。其实,那时候,孝文帝只有10岁,小孩子思念母亲,做一个梦很正常的。可是,信佛教的太上皇献文帝却不这样认为。他说,那个饮马的地方,就是你母亲的魂归处。你可派人寻找这个地方,在那里修一座寺院,为你母亲再塑真身。孝文帝听了,立即派出自己的亲信寻找。当然,这事儿是瞒着冯太后的。孝文帝派出的人在鹳河边找到了马饮山。于是,便在马饮山建了马饮山寺。这就是马饮山寺的来历。

寺院建成后,冯太后的一个最亲信的太监知道了这件事,要向太后告密。太上皇献文帝把那个太监杀了。冯太后恼羞成怒,在献文帝的饭食里下了毒药,把献文帝毒死。找不到马饮山寺,冯太后便在全国灭佛教。谁知,献文帝早就料到冯太后这一手。在兴建马饮山寺的时候,信佛的献文帝亲自画佛像,其佛像参考了冯太后和孝文帝母亲的画像。冯太后的人来到马饮山寺,看到那尊好似冯太后的佛像,便不敢动手。马饮山寺躲过一劫。

公元490年,冯太后死去,孝文帝即位,开始实行改革。主要是用汉人为官,实行民族大融合。他多次到马饮山寺膜拜,为母亲超度祈福。由于是皇家寺院,马饮山寺香火十分旺盛,逐渐成为丹江流域的重要宗教朝觐胜地。据说,鹳河涨水,马饮山也跟着涨。无论下的雨再大,洪水总是淹不到山上。

马饮山寺如何更名为龙巢寺?话说到了北宋年间的一个夏天,恰遇到大旱。丹江流域的人们便到马饮山寺祈福,朝拜,希望天降甘霖,赐福百姓。当佛事进行到一半,人们看到一条龙从马饮山寺升起,在天空飞舞。刹那间,乌云密布,大雨滂沱。雨后,那条龙有一头钻入马饮山寺,不见了。这件事儿越传越远,人们认为马饮山寺是龙王的家。于是,便把马饮山寺更名为龙巢寺。

北宋都城开封有一位术士,听到这件事后,感到非常好奇,便来到龙巢寺考察。他认为,既然是龙巢,就一定有龙宫。可是,龙巢寺只是一个寺,没有龙宫。只是在大雄宝殿的左侧,有一个龙王殿。龙王爷端坐在神台上,微笑着,神态十分慈祥。

龙巢寺规模宏大,风景隽永,灵验异常,千百年来,一直是丹江流域重要的宗教朝觐场所,在周边300公里内影响巨大。1971年,龙巢寺因丹江口水库兴建而拆除,实际存在了1494年。如今,丹江口水库水位上涨,龙巢寺的遗址马饮山最终也沉到了水下,成为一片汪洋。


在岵山南约3公里水下,原有岵山铺村,后被水淹没。现归岵山村。岵山铺村有龚湾遗址和斐岭战国墓,为县保文物。


Copyright ©2011 南阳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

南阳大观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81683755 blxx@list.alibaba-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