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遗址位于淅川县老城镇杨家山村东南约5公里的丹江水库底下。这里被认为是曾经的楚国国都。
据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考证,“(丹阳)位于今陕西、河南和湖北三省交界之处。丹水与淅水合流,进入汉江上游,与荆山山脉连成一片”,这个丹水与淅水交汇的地方就是现在老城镇杨山村前面的双河镇东南。丹江口水库蓄水后,丹阳遗址被丹江水淹没。
楚人自陕西凤凰山山麓迁徙,沿着丹江顺流而下,最终选择在丹淅交汇之地建城,皆因为一个“水”字。一是军事防御。丹阳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岵山。在冷兵器时代,可谓是易守难攻,且一旦难守可顺丹江下汉江,向南有广阔的战略空间。二是交通便利。丹阳四周有诸多诸侯国,各诸侯国的百姓可以通过丹江和淅水水路,带着自己的物资来到丹阳贸易。三是利用水利发展农业。商周时期农业严重依赖河流。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二卷记载,淅川下王岗遗址中,发现直径4.36米的圆形吊楼式粮仓。下王岗遗址形成于铜石并用时代,早于或相当于芈鬻熊时期,且距离丹阳遗址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可见,当时的人们依靠丹江和淅水,农业已经比较发达,甚至有余粮可存。
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正式封芈鬻熊之重孙熊绎为子爵,定都丹阳,楚国正式成立。楚国人依靠丹淅提供的富庶与安全,国家迅速强大了起来。自楚国正式册封到楚文王迁都,丹阳作为楚国的都城,大约有353年左右。楚国42位国君,有18位在淅川丹阳工作。丹阳城作为楚国的国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禹贡》,曾记载了荆州贡赋送达冀州的路线:“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禹贡释地》对这条路线的解释是:“自长江溯汉水而上,至老河口入丹江,至商县,陆行约百里至卢氏,顺洛水而下,达黄河!”《禹贡》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可见,位于楚国境内的丹水是这条沟通江汉、关中、中原三地水路的关键所在,而且成为楚国经济发展的大动脉。而作为这条航道中间节点的重要城市丹阳,其繁荣程度可想而知。
楚文王迁都后,丹阳作为楚国的故都,与新都郢可以通过丹江和汉江实现互航,而且楚国的宗庙依然在丹阳,楚国的重大祭典往往在这里进行。丹江口水库蓄水前,在丹阳古城20公里范围内的丹江河两岸,挖掘出了2000余座楚国贵族墓群,出土文物数以万计,时间涉及楚国早期、中期和晚期。这些证明了楚文王迁都以后,丹阳并没有停滞不前或衰败,而且在很长时期内,丹阳依然是楚国最繁荣富庶的前沿城市。
丹阳的衰落随着楚国的衰落而衰落。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受秦使张仪蛊惑,贪图商於600里土地,与盟国齐国断交,结果是秦国当时最大的对手,齐楚联盟不复存在。事后秦国拒绝割地,使楚国空得败盟之名。上当后的楚怀王大怒,派屈丐为主帅,率领十万大军讨伐秦国,秦惠文王派庶长魏章及樗里疾、甘茂率军迎战,战国时期的两个超级大国的战事就此展开,而战火就在丹阳点燃。
《史记·韩世家》载:“韩宣惠王二十一年,秦、楚大战于丹淅之汇,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丹江和淅水成了血河,丹阳落于秦手,战争的鼓声成了丹阳挽歌的开始。丹阳处于丹淅拉锯战的核心,反复成为秦楚两国争夺的对象,这就是历史上的朝秦暮楚。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兵出武关,再次与楚军大战于丹淅之地,大败楚军,斩首五万,丹淅之地尽归于秦,丹阳城剩下的只是残垣废墟,自此陷入了千年的沉寂。
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建设,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老城镇杨家山村东南的双河镇遗址进行了文物钻探和抢救性发掘。其墓葬区位于遗址北部,此次共发掘墓葬72座。M19为一座竖穴土坑墓,保存比较完整。随葬器物共计53件,质地包括陶器、铜器、铁器及木器四类,为西汉中期墓葬。M26为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保存较好,主要出土有铜器、陶器等随葬器物15件,时期为西汉早中期。M51为一座甲字形土坑竖穴砖室墓,出土陶器、铜镜、五铢铜钱及铁剑等随葬器物103件,其中铜镜为纪年铭文镜,年代为东汉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