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新店乡政府北3公里,白河东岸的一道南北向的高岗上,西距白河1.5公里,在南阳市新区新店乡夏响铺村北500米南水北调干渠渠道内。
考古队对M1周围渠道内进行文物勘探,发现古墓葬19座,坑1座。截止目前共清理古墓葬20座,出土一大批青铜器、陶器、玉器、漆木器等珍贵文物。发掘面积2800余平方米。并对渠道外进行文物勘探,因南水北调干渠渠堤已修好,加上南渠堤外有便道和砂石料场,仅在料场外进行勘探,确定30多座古墓葬,北渠堤外暂无勘探。 夏响铺鄂国贵族墓地已发现20座墓葬,在渠道内分为南、中、北三排,都为竖穴土坑墓,墓向为南北向。大型墓2座(长超过5米,宽超过4米),M1和M6都有保存较好的木质棺椁,椁外有0.80—1.0米厚的青膏泥,青膏泥外四周有二层台,墓口距墓底8米多深。中型墓葬8座(长宽均为4米左右),M2、M3、M4、M5、M7、M16、M19、M20都发现木质棺椁朽痕,有青膏泥、二层台等。小型墓10座(长宽均为2米以下),在M1北边东西一排在干渠北堤上,南端被破坏,葬具不明显,随葬器物无或有一件陶器。
夏响铺鄂国贵族墓地的发现与发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1、改变对鄂国及鄂国历史的传统认识。M1、M5、M6、M16、M19、M20等墓葬出土青铜器上有“鄂侯”、“鄂侯夫人”、“鄂”的铭文,以及墓葬大小、结构、距离看,M1为鄂侯夫人墓,M5、M6为异穴夫妻合葬墓,M7、M16为异穴夫妻合葬墓,M19、M20为异穴夫妻合葬墓,这样看来,夏响铺鄂国贵族墓地至少有四代鄂侯在此埋葬,这对研究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鄂国地望、鄂国历史以及鄂、养、鄀等古国关系等学术问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2、对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鄂国研究将是一个重大突破。从《鄂侯御方鼎》、《鬲鼎》铭文研究,鄂于西周中晚期被周王灭掉。为填补鄂灭后周王朝屏藩南土的需要,周王封两个舅父在南阳为申、吕之国。从夏响铺鄂国贵族墓地的发现与发掘看,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鄂国仍然存在于南阳,应是周王朝灭鄂国后,把鄂国王族置于周王朝统治范围内。
3、初步判断M5、M6在墓地范围内时代应为最早的,其时代初步推断为西周晚期晚段。鄂国在西周中晚期被周王朝灭掉,到M5、M6这个时期中间有缺环,相信下一步考古发掘对解决这个问题应有重要意义。
4、夏响铺鄂国贵族墓地是南阳市首次发现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规格和规模在南阳盆地都是第一次发现,对研究南阳周代的历史有重大意义。
2021年12月,夏饷铺周代墓葬群被评为省第8批文保单位。
襄汉槽渠渠首工程位于宛城区新店乡魏莫庄与夏饷铺之间。
1990年《南阳县志》载:“渠首工程位于新店乡魏莫庄与夏饷铺之间。呈东北西南走向,西起熊岗村,东至魏莫庄东地。全长1000余米,宽40余米。”
1990年《南阳县地名志》载:“俗称十万大沟。渠首位于南阳县东北四十里的新店乡魏谟庄与夏饷铺之间。痕迹尚存,呈东北西南向,县境西起大占头,东止魏谟庄,长千余米,宽40余米,沟深十数米,沟旁堆土如岗。此段现属魏谟庄林场,如今林木蔽日。”
据《宋史》记载,宋太宗赵光义978年(太平兴国三年)正月,京西南路转运使程能上疏,建议在今南阳新店镇夏响铺筑堰,引白河水入石塘、沙河汇入蔡河,通京师汴梁,以通湘潭之漕。朝廷批准后,征调唐、邓、汝、颖、许、蔡、陈、郑等地十余万丁夫和州兵,两度开挖白河至沙河的运河,历博望、罗渠、河柘,凡百余里,达方城垭口。由于地势渐高,水虽到达,难通漕运,又赶上河水暴涨,石堰被冲,遂使此工程搁浅,当年开挖的运河遗址至今犹存。虽未成功,但对现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地参考资料,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方城段的走向与宋代开挖的运河走向一致。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汉槽渠在方城境内有多段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