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盆地览胜 > 名胜浏览 > 河南大学荆紫关旧址/古皂角树/协镇都督府

河南大学荆紫关旧址/古皂角树/协镇都督府

2023-06-30 09:06:40

位于荆紫关镇丹江大桥东,荆紫关关门南。现河南大学荆紫关附属高级中学。

河大荆紫关旧址.jpg

1937年,卢沟桥的炮声震撼了中华大地,也打断了中原沃土上的琅琅书声。为了保留中原地区最高学府的基干力量,保持中原文化的持续发展,河南大学被迫开始了长达8年的抗战办学史。1944年夏天,在日本侵略军的炮火逼迫下,河南大学师生由洛阳嵩县潭头镇紧急向西南躲避,来到淅川县荆紫关古镇。

荆紫关高小的全体师生们搬出校外,腾出校舍,作为河南大学校本部及文学院驻地,供河大领导办公、居住和部分学生上课。

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当地乡民本就缺衣少食、朝不保夕,却依旧竭尽所能,把家里最好的房子给师生们居住、把为数不多的细米白面全部供师生食用,帮助河大师生洗衣、做饭,视师生如亲人,群众王宏彦更是为抢救河大农学院学子而英勇牺牲。

河大师生们积极报答桑梓:医学院师生为当地百姓义诊疾病、冯友兰等学者给群众讲学、在师生帮助下创办了“七七中学”……。

2001年11月18日,荆紫关高中百年校庆之际,“河南大学荆紫关附属高级中学”挂牌,荆紫关高中正式成为河南大学附属中学。

清朝末年,受康、梁戊戌变法废科举、兴学堂改革新风的影响,荆紫关办起了学堂。1925年荆紫关学堂改名为荆紫关高小,1956年改为淅川县第六初级中学,1969年更名为荆紫关五七中学,1973年升格为淅川县荆紫关中学。


在高中校院内教学楼南有棵古皂角树,树龄500年,保护编号豫RD57,树高12米,胸围450厘米,树冠9米。

荆紫关高中皂角.jpg


荆紫关协镇都督府位于荆紫关镇古街道南侧一公里处,现存建筑4栋十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紫关镇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协镇都督府.jpg


明成化十年(1474年),官府为加强对荆紫关的管理,在此设置了巡检司,有营千总镇守,对维持该地的社会治安秩序,促进经济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代政府亦极为重视荆紫关,将此地作为一个特殊地域实行综合管理。嘉庆三年(1798年),白莲教从湖北起义,郧西首领徐二寡妇和王廷绍等率领起义军曾攻破荆紫关。嘉庆七年(1802年),南阳府水利署迁往荆紫关驻防,作为特殊机构管理豫、鄂、陕三边地区的社会秩序。当时在荆紫关古街南面,设置了威武森严的协镇都督府(府台衙门,从二品,位置高于淅川县衙),二大堂、三衙门道等。据《清史稿》记载:“河南设总兵三人,南阳镇、河北镇俱顺治六年置,归德镇咸丰八年置。副将二人,荆紫关协,嘉庆六年置;信阳协,咸丰八年改营置。” 道光十二年(1832年),官府撤消了府台衙门,就地设立了分防县承,配有营副将一员,千总一员,墩堡外委一员,护兵四十员,余兵五十员,驻扎在城里把守,作为一个军事重地。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起义军陈德才率部到白浪街进寨杀富济贫后,又攻克了荆紫关.荆紫关一时秩序稳定,生意兴隆。

Copyright ©2011 南阳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

南阳大观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81683755 blxx@list.alibaba-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