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群位于荆紫关镇政府西北,丹江东岸。残存有府台衙门、清真寺、关门、平浪宫、万寿宫、马饮桥、禹王官、山陕会馆、新石桥、城隍庙、古码头、永安城遗址等。一街两行2200多间民房和700百余间街面房均为清代建筑,基本维持着原貌。
南北延伸2.5公里,700多间清代建筑风格的房舍沿街分布,古建筑林立,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南街设关门,砖石结构,二层级,单拱门,跨街而立,上书“荆紫关”三个大字,1914年建。关门内为平浪宫,建于清初,屡有重修,取名寓风平浪静之意。该宫坐东向西,占地460平方米,硬山式建筑,院内建三级叠檐、四角攒尖式钟、鼓楼各1座,楼外碧瓦金檐,顶立钢叉,气势雄伟,玲珑剔透。上殿供奉杨泗将军塑像及船家历代先贤牌位。
府台衙门
府台衙门坐落在荆紫关古街道外围的南侧,荆紫关高中的所在地。荆紫关一带属于三省嵌错地带,各自为政,不便管理。清朝中期官府在此设立一个特殊机构,先由南阳府水利同知迁往驻防,后又设立分防县丞,派一些特殊身份的政府官员来管理。当时在这里修建规模宠大、规格较高的衙门,有东西城楼,花城门、奎星阁、大堂、二堂、审衙、兵营等。占地面积百余亩。衙门森严。
除了兵营之类的房舍建筑一般,其它各类建筑都是高墙阔背,檐顶豪华。随处可见雕刻绘画,显示着古代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该地土壤肥沃,适宜树木生长,昔日古树森立,仅留一棵高达三丈、三抱之围的古皂角树,具有珍贵的价值。
三省石碑
一脚踏三省碑位于荆紫关镇西部白浪街中心,白浪街是荆紫关镇的门户。见本网另文。
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位于荆紫关古街东侧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山西和陕西两省商人集资创建,面积4000平方米。坐东向西,面临丹江。现存建筑6座,房屋29间,皆在中轴线上。依次有大门楼、戏楼、过道楼、钟楼、春秋阁(中殿)、后殿、卷棚等。大门楼3间,门前有青石阶,门两侧各伏1造型奇特的石狮子,门楣与檐间有两层石雕图案,庄重威严。戏楼3间,系两层硬山式建筑,下层为过道,上层中间为戏楼,北间为乐队室,南间为化妆室。楼的前后檐均有木雕组画"唐僧取经"等6组,雕绘精湛。
平浪宫
平浪宫位于荆紫关南街东侧面。始建于清代。当荆紫关码头进极盛时期,船商们组建帮会,取“风平浪静”之意,筹建了平浪宫,成为船工娱乐、集会之地,该宫坐东向西,面对丹东,中轴线上现存大门楼、中宫、后宫及配房数间,另有钟鼓楼各1座。现有房舍22间,均为硬山式建筑,面积460平方米。
大门楼面阔3间,进深2间,硬山式建筑,灰色瓦顶,门楣上方嵌大理石匾额,横书“平浪宫”3字。门南侧面题“风平”,北侧面题“浪静”各2字。大门楼两侧面各开1边门,边门外侧面是钟楼和鼓楼,为四角攒尖顶,三重檐,木结构,灰色瓦,砖雕花脊,顶部安有宝珠和塔刹,上书有"风调雨顺"4字。额枋上有木雕花草,梁架做工精致,结构完好,造型优美。
沿中轴线往后是中殿后殿。
清真寺
位于荆紫关古建街西侧,详见另文。
禹王宫
禹王宫,由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商人所建,因此亦叫“湖广会馆”,湖广人十分敬重治水有功的英雄大禹,所以将会馆命名为“禹王宫”。该宫建于嘉庆十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禹王宫南与马饮桥接壤,北与陕山会馆相邻。坐东朝西,分前中后三个宫,前宫三间,很有气势;中宫和后宫都是三间,古典样式,歇山建筑,檐柱有许多石刻,木雕,或人物,或花草,或鸟兽,造型奇特,惟妙惟肖。后门侧面有门楼,门楼上篆刻“万福”二字。最壮阔的是宫门,宫门上下都有石条,砖块,木块组砌而成,石条上多有雕刻精巧的石雕,其中木雕,雕刻精巧的《竹林七贤图》,更多将人物的形态,举止表达的淋漓尽致,活灵活现。
门楣也同样竖立着黑色大理石匾,匾上刻着有“禹王宫”三个石字,宫门最惹人注意的是两侧的门阙上的图案,每一侧均有两组,南侧上组是“梅挂古钟”,北侧下组是“喜鹊白鹤”。上面两组图画构思巧妙,给人一种生动有趣是的感觉,能使人展开丰富的联想。南北两侧的下组,也就是石门框上雕刻着一副对称的画面:脸挂长须,脚穿长靴,身披长衫的禹王,南侧的条幅上刻着“万姓赐福”,北侧的条幅上刻着“千古流芳”‘画面寓意深藏。宫门两侧的圆石墩上亦是石雕图案,丰富多姿!
由于历史的原因。禹王宫虽然失去了她昔日的风采,但值得庆幸的是她作为国家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被保护了下来,现如今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的旅游胜地!
万寿宫
万寿宫又名江西馆。面对丹江,坐落在街道东侧,清代建筑,现存宫室12间,占地900平方米。该宫为江西商人集资而建,分前宫、后宫和耳房,均系硬山式建筑。
法海禅寺
法海禅寺位于荆紫关镇东北部猴山西南麓。见另文。
河南会馆
位于中街,观园博物馆北,革命纪念馆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