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夏集镇大王集村,简称王集。在镇西北,邓州到马山口公路(S240省道)旁边,北边与镇平县接壤。
一九四八年一月,桐柏军区攻克邓县后,为了开展土改工作,巩固胜利果实,加强对邓北地区的领导,桐柏党委决定成立邓北县,县委机关就设在大王集集市的东侧,现在的大王集小学院内。
为了让后人记着那段不平凡的历史,1995年3月,中共邓州市委员会、中共夏集乡委员会在当年的“邓北县遗址”(今王集小学)竖立了一座“邓北县成立遗址”碑,撰文以示纪念。后因学校不断改扩建,原纪念碑位置变为角落。2015年,在王集村村支两委的支持下,王集小学开工重修了“邓北县成立遗址”纪念碑,把原碑移到校园广场中心位置,并进行了台基加高、瓷砖美化、不锈钢护栏加固。修葺后,这座记忆着红色岁月的丰碑,让每一位瞻仰者深情缅怀历史, 激励着我们发扬传统,继往开来。 纪念碑的背面,清晰地镌刻着“一九四八年一月十六日,桐柏军区主力二十八旅和三分区部队首克邓县后,为加强邓北地区的领导,桐柏区党委,行政公署决定成立邓北县。米芾任书记兼指挥部政委,张正宫任县兼指挥部副部长。邓北县成立后,深入发动群众,壮大革命力量,清剿散匪,收交枪支,为巩固人民政权做出了贡献”等文字。
(编者注,在另一块纪念碑上刻有“米光任县委书记……,张正言任县长……,牛润任指挥部指挥长,谢旺任指挥部副政委……”)
从小学往西走,不远处,就会看见一座土坯房,颤巍巍地呆立着。两边的山墙已经倒塌,屋内的梁柱构架仍支撑着上面的灰瓦屋顶,瓦下面铺着平整的栈子,柱子下面有柱顶石。整座房屋,让我们见识来什么叫“墙倒屋不塌”的结构。
再往前十几米处,一座两层四间,前面出檐的高大气派的青砖瓦房赫然映入眼帘。和周围的房屋相比,它明显地比其他房屋要高出一倍。房屋是典型的古代店铺的样式,整个前脸没有使用一块砖,上面是木格窗子,下面是可以拆卸的木板门。如果你要想研究南阳地区的古代传统商铺,这里就不该错过。左右山墙用青砖砌成,山墙后檐塑有龙形图案。
屋内是二十余根柱子与大梁交叉在一起的阁楼式结构。踏上厚重的木楼梯可以上到二楼上。这是典型的古代的阁楼,上面堆满了粮食等其他杂物,可以防潮。房屋里面,隐隐约约能看见有为人民服务的标语。房东说,原来这里的四间房屋被乡里租去,一边是税务所,一边是信用社,对面是供销社。房屋的后墙,上面是用土坯砌成,有方形木窗,使阁楼通风又敞亮。这样的民居,晚上睡觉时,根本用不着开空调。走进后院,有一条狭窄的甬道连接着后面一处民居,东边是几间建筑精美的厢房,前墙用青砖砌成,有精致的木格窗子,坡顶上的青瓦鳞次栉比地排列着。没有想到,在这荒村僻壤之地,还能发现规模不小的四合院。这家房东祖上是做生意的,前面门面房是店铺,后面是仓库,两边是住宅。她家祖上的大掌柜有一次揺单双,运气好,挣了很多钱,家里的女主人怕他挥霍,立即用钱建造了这四间门面房。如今,这座老屋成了老街的标志性建筑。听其他村民说,建房时,县长亲自坐镇,这才盖得比其他的房屋都要高。
古街的尽头,还有一座面阔三间,土坯与砖墙混合,保存完好的古民居。
(文:南阳访古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