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桐柏县淮源镇固庙村(今淮源村)。
淮源碑是淮河源文化陈列馆的文物珍品。碑两面皆有文字。集明清两代内容为一体。时隔107年,在碑刻中并不多见。
碑的一面为明朝万历十八年(1590)重修淮渎庙碑记,另一面是清康熙丁丑年(1697)桐柏知县高士铎苍劲有力的“淮源”两字。碑表面有明显磨去原碑文字的痕迹。缘何玉此,众说纷纭。
查今存于北京图书馆的孤本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桐柏县志,高士铎作序中对桐柏实况的描述可助解疑。(高士铎,字木庵,辽阳人,康熙30年(1691)到任知县。)时桐柏经过明末战乱灾荒后,至清朝康熙年间已五十年之久,但仍满目凄凉,毫无生机。
其序曰:士铎初应简命,作宰士邑,睹陇亩荒芜,极目残烟断烬;览村之寥落,不啻破寺晨星。自明末兵临之后,城郭荡空,居民十不存一,而桐柏为残弊之区矣。即现今纳粮入户,亦皆我朝鼎革招致四方劝垦之辈。若力役稍繁,即掉臂而去,会不恋恋兹土,所遗丁粮承项无人,当事者不得不均派里甲,为之摊赔,是粮愈重,而之逃之愈多也。加之八百余丁之户口,岁消河东额引七百五十四张,计盐十五万斛,旧鉴官牙一百余户,督令缴引,每逢此期,鸠形鸽面,环庭哀泣,间有不识盐引为何物者……。
在淮源村有一棵古响叶杨树,树龄500年,树高24米,胸围285公分,树冠幅15米。保护编号豫RC985。
淮祠遗址为秦代遗址。
淮祠又叫禹王庙。始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是我国较早的治淮机构所在地。淮祠用于供奉东渎大淮之神,汉时易名淮渎庙。两千多年来,禹王庙几经兴衰。民国初年,改庙为学,所有神像被毁,只有禹王像幸存。许多碑碣伏地。民国十三年(1924年)前后,桐柏山下盗匪蜂起,淮源寨(固庙)重修,部分石碑被垒寨墙所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修信(阳)南(阳)公路,再次将庙中珍贵石碑被垫路修桥所用丢失殆尽。1958年,将禹王殿和禹王像拆除,1972年东西厢房又毁,并将庙院中之古柏砍伐一空,至此使该庙荡然无存。仅存石狮子一对。
淮井亭台墓为县保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