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洞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马蹬镇境内,地处淅川丹江口水库东岸。
八仙洞是一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寒武纪,距今大概有两亿多年的历史。相传有八位仙人曾在此修炼而得名。八仙洞的地质地貌兼中国北方溶洞和南方溶洞的特点于一身,既有北方溶洞的神秀的特点,又有南方溶洞高达之特点。洞内石笋如林石钟倒挂、石盾丛生。石鳍薄如蝉翼,石花晶莹剔透、五光十色、琳琅满目、亦真亦幻、宛如人间仙境;每年春夏,蔷薇花、紫藤花等开满聚仙山,十里香飘、另人陶醉;登临拜仙亭,俯视小三峡,八仙嬉水,山水相依,美不胜收,让游客流连忘返。
擎天柱是一根巨大的钟乳石柱,高20余米,直径3米,顶着天,连着地,故称为擎天柱。大家知道,溶洞的石柱是由碳酸钙滴水沉积而成的,其成长过程非常缓慢,每一百年才能长1-2毫米。这么大的石柱经历了多少年、流淌了多少水,大家可想而知。
洞顶垂下的这些石鳍,薄如蝉翼,宛若金鱼的鱼鳍。看这个最大的鱼鳍好似一头大鲨鱼,飞越凌空,展鳍飞翔。据地质专家考证,这块石鳍最薄的地方只有0.5毫米,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薄、面积最大的石鳍,其成因至今还是一个谜。
成片成片的雪花布满了洞壁,晶莹透亮、洁白如玉,宛如石头开花。这种石花是“方解石晶花”,系非重力水向四周扩散的结果。地质上把靠水体表面涨力和毛细管涨力驱动的水,叫非重力水。非重力水的运动非常缓慢,水中的碳酸钙附到洞壁上,就形成了这些晶霜、晶毛、晶针、晶管、晶花,非常美丽。
丹江栈道位于丹江太白峡的悬崖绝壁之上,长100余米。下面就是丹江。丹江小三峡分别是云岭峡、太白峡、雁口峡,系丹江的重要交通要塞。这里由于受丹江小气候影响,植被多样茂盛。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禹贡》,曾记载了荆州贡赋送达冀州的路线:“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禹贡释地》对这条路线的解释是:“自长江溯汉水而上,至老河口入丹江,至商县,陆行约百里至卢氏,顺洛水而下,达黄河!”《禹贡》成书于战国时代。据此记载,丹江在战国前就通航了。丹江小三峡的景色险峻而又优美。最窄处仅有百余米。两岸群山镶嵌,陡壁奇立,弯弯曲曲,环环绕绕,绵延40余华里,其景观可与长江三峡媲美。
收费景点。成人票:80元;亲子票(1大1小):114元;学生票:3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