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盆地览胜 > 名胜浏览 > 二郎庙陈胜故里

二郎庙陈胜故里

2023-03-03 16:03:54

位于方城县二郎庙镇内,卫生院西金水大道旁。当地村民说,过去有碑,现在碑也不见了。

秦末首义人陈胜是哪里人?众说纷纭。

陈胜故里.jpg

《史记•陈涉世家》和《汉书•陈涉项羽列传》均有相同的明确记载:“陈胜者,阳城人也。”看来陈胜是阳城人已无需置疑。

然而由于中国历史悠久,阳城仅作为县名,就有9处之多。陈胜的出生地究竟是哪个阳城?在史学界颇有争议,综观诸论,主要有四种说法:

说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南(当时属陈郡),持此说的主要文章有郭沫若的《中国史稿》、周予同的《中国历史文选》、苏诚鉴的《陈胜生地阳城应属陈都》等;一说在今河南登封东南(当时属颖川都),赞同此说的甚众,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纲要》、《辞海》、《简明历史辞典》及现行中学课本等;另有一说在今河南方城东(当时属南阳郡),此说源自杨国宜《陈胜生地阳城再考》文、《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也采用此说;还有一说在今安徽宿县湖沟一带(当时属泗水郡),主要见冯道魁、黄丰林的《陈胜究竟是哪里人》一文。

持方城说者认为方城本属楚,秦代又有阳城县,故陈胜故里在方城。其依据是《史记.曹相国世家》(汉书同)记曹参随刘邦攻洛阳不利后“从南攻犨,与南阳守齮,战阳城郭东,陷陈(阵),取宛,虏齮,尽定南阳郡”。这里的阳城条下应劭注为堵阳,《汉书•地理志》南阳那堵阳条下有“葬曰阳城”的记载,而堵阳即今方城。同记这一战事的《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祖本纪同)文为“战洛阳东,军不利,从辗辕至阳城(此阳城为今登封),收军中马骑。与南阳守齮战犨东,破之。略南阳郡。南阳守齮走,保城守宛。沛公引兵过而西”。


附:

陈胜乡里阳城考

谭其骧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汉书·陈胜传》同。关于这一阳城的所在地,前人共有三种说法:《陈涉世家》司马贞《索隐》引韦昭说和张守节《正义》认为是秦汉颖川郡的阳城县,故治在今河南登封县境。《陈胜传》颜师古注认为是《汉书·地理志》汝南郡的阳城侯国,故治在今河南商水(一作汝南)县境。唐以后多数著名学者如胡三省(《通鉴注》)、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齐召南(《官本汉书考证》)。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皆主颖川说,采用汝南说的只有徐松《新注地理志集释》一家。此外又有在今安徽宿县南一说,我所见到的文献记载以《大明一统志》为最早。

《明一统志》此说当以当地地方志为本,应该是一种流传于宿县一带地方上的说法,所以凡安徽的地方志,不论是《通志》、《凤阳府志》或《宿州志》,都采用此说。近年来史学界有不少同志关心这一问题,先后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三篇文章。三篇刚好是各主上述三说中的一说:冯道魁、黄丰林《陈胜究竟是哪里人》(1959年5月21日)主宿县说,杨国宜《陈胜生地阳城考》(1959年8月20日)主登封说,魏嵩山《陈胜生地阳城考辨》(1960年3月21日)主商水说。

就这三篇文章而论,可以说是后来居上,一篇胜似一篇;但问题不等于已经获得解决,仍有待于作进一步的探讨。

宿县说全出于穿凿附会,杨国宜同志的驳难本已相当中肯有力,想不到最近有的历史教本和辞书里竟然都采用了此说,因此有必要就杨文所未及处,再补充两点:

一、说宿县境内古有阳城,这在唐宋以前的记载里是找不到任何依据的。单凭明清人所修地方志里的记载,如何信得?冯、黄二位的文章里所引用的唯一地方志以外的史料是宋玉《登徒子好色赋》里“惑阳城,迷下蔡”一语,但宋玉(也可能出于后人依托)这句话只能证明楚地有阳城而已,并不能说明这个阳城在今何地。冯、黄二位竟据此就得出阳城在今宿县的结论,这在逻辑上是绝对不能成立的。

二、地方志上这一说法是怎么来的?也有线索可寻。按:两汉沛郡(或沛国)皆领有谷(毅)阳县,曹魏以后县废城存,至东魏武定中又置谷阳郡于谷阳城,隋开皇初郡废,改置谷阳县,唐显庆初县废。县废后谷阳城可能到宋初还存在,所以《太平寰宇记》宿州蕲县下载有“谷阳城”,而不作“谷阳故城”。《寰宇记》云:谷阳城在蕲县(故治今宿县南蕲县集)东七十里。又据《水经淮水注》,谷阳城在解水即谷水(今懈河)之北,涣水(今浍河)之南;涣水北岸另有谷阳戍。以地望推断,谷阳戍约当今之固镇,谷阳城在其南不远,正与《大清一统志》所载固镇在灵壁县西南七十里,谷阳故城在县西南七十五里相符合。谷阳故城虽在今灵壁县境西南隅,但西去宿县界殆不足十里,在谷阳县未废以前,其辖境应包有今宿县的东南部分。然则宿县一带相传旧说“阳城”故址在今县东南湖沟集一带,这个“阳城”,显然是谷阳城之讹,也可能是当地人对谷阳城的简称。谷阳变成了“阳城”,大泽乡又就在宿县境内,这就很自然地会把这一“阳城”附会为陈胜的家乡了。

登封境内秦代置有属于颖川郡的阳城县是靠得住的,故登封说较胜于宿县说。可是这一实有的秦代阳城县却不可能是陈胜的家乡,因为据《史记》、《汉书》记载,陈胜明明是楚人,而这一阳城明明是由郑入韩,由韩入秦,从未属楚。杨国宜同志说它可能包括在西楚范围之内,但实际并没有这种可能。此阳城在战国先后两个韩都新郑(今县)、阳城(今禹县)之西北,若这里都可以算是西楚,那岂不是新郑、阳翟也该算西楚吗?岂不是几乎所有韩地都该算作楚地了吗?

商水说即《汉志》汝南郡的阳城说又较胜于登封说。这是因为一,此阳城在战国应属楚地;二,《史记李斯列传》有云:“楚盗陈胜等,皆丞相(指李斯)傍县之子。”李斯是上蔡(故治今县西南)人,此阳城恰好与上蔡接壤。但此说也还存在着弱点,即这一阳城在汉代是一个侯国,始建于宣帝地节中,前此未尝见于记载。魏嵩山同志说,侯国命名一般皆采用原来地名,建立阳城侯国之前,其地应早已有阳城之名,这是对的。可是早已有阳城之名,不等于在此早已建立了阳城县。西汉列侯封国在受封以前往往只是原来的一乡一亭,决不能说所有的侯国原来都是县。阳城侯国据《汉书外戚恩泽侯表》阳城缨侯刘德条和《楚元王传附刘向传》,宣帝五凤二年德子安民嗣侯,以户五百赎弟向死罪减一等,定户六百四十户,可见刘德初受封时,大约只有千把户。汝南郡在汉代是人口很稠密的地区,据《地理志》所载,平帝元始二年时领县(包括侯国)三十七,有户四十六万余,平均每县在万户以上。阳城若是一个秦以来的旧县,不可能小到在宣帝时只有千把户,看来在建立侯国以前,它只能是一个乡或亭。而旧史载“某人,某地人也”,所谓某地,通例皆指县名,不指乡、亭名;那末陈胜当然也就不可能是这个阳城乡或亭的人。

那末陈胜的家乡阳城究竟在哪里?

按:《史记曹相国世家》叙曹参在秦末的战功有云:“从南攻,与南阳守,战阳城郭东,陷陈(阵),取宛,虏,尽定南阳郡。”

《汉书·曹参传》同。“阳城”下《集解》、《索隐》、师古注并引应劭曰:“今堵阳。”又《索隐》引徐广云:“在南阳。”可见秦代除颖川郡的阳城县外,另有一个南阳郡的阳城县,即汉代的堵阳县。据《清统志》,堵阳故城在今河南方城县东六里。

也许有人会怀疑应劭的说法,认为曹参作战所经的阳城,可能就是今登封境内的阳城,因为《汉志》在南阳郡堵阳下只说“莽曰阳城”,没有说“本秦阳城”。但《汉志》体例在县名下一般只提“莽曰某某”,提到“本秦某县”的本来只是极少数几个例外;我们自不应以《汉志》没有提到为理由遽尔否认应劭所说的可靠性。合班、应二人之说,则此县在秦本名阳城,汉改堵阳,王莽复秦旧名,东汉又改同西汉,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事。再者,《曹相国世家》、《曹参传》叙述这一战役先攻(故治在今鲁山县东南),中间战于阳城郭东,然后取宛(故治即今南阳县治);是南阳郡属县,宛是南阳郡郡治。

与曹参战于阳城郭东的又是南阳守,更可见这个阳城不可能是在北今登封县境内的颖川阳城,正应该是介于、宛之间的今方城境内的南阳阳城。

我们认为这个阳城才是陈胜的家乡。

陈胜是楚人,这个阳城地属南阳郡,在战国楚北境长城“方城”之内,显然是楚地,所以作为陈胜的家乡,它要比颖川的阳城符合条件。再者,这个阳城见于秦代记载,本身是一个城,又有郭,又为汉县堵阳的前身,可见它确是一个秦县,所以又比《汉志》汝南郡的阳城为符合于作为陈胜家乡的条件。

不仅如此,也只有这个阳城,才符合于战国记载中的楚之阳城:《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王逸注:

“阳城、下蔡,二县名,楚之贵介公子所封。”

《吕氏春秋离俗览上德》:“墨者巨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国。……荆王薨,群臣攻吴起于丧所,阳城君与焉。”

从这两条记载看来,楚之阳城在战国时显然是一个名城巨邑。任何聚落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一个名城巨邑决不是无条件的。在今方城县东的阳城,地当伏牛山隘口,战国时楚国境内著名的交通干道“夏路”,即自此东出隘口,通向汝颖大平原,其地理位置正优足以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都邑。至于在今商水或汝南境内的汉代阳城侯国,那就不可能具备这样优越的条件。由此亦可见,先秦和秦代的楚之阳城,只能是汉之堵阳县,不能是汉之阳城侯国。

这个在今方城县境的汉堵阳县秦阳城县,在秦汉南阳郡境内,而李斯家乡上蔡县则汉属汝南,在秦应属陈郡。自阳城东去上蔡,偏北走中间隔着汉汝南郡的西平县(故治在今县西),偏南走中间隔着汉汝南郡的吴房县(故治今遂平县治),这两个县都有可能在秦代已建县,所以阳城与上蔡可能并非紧邻。那末,这个阳城能不能被看成是上蔡的“傍县”呢?这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就辞义而言,“傍县”犹言邻近诸县,本不一定限于紧邻,限于同郡。何况,“楚盗陈胜等,

皆丞相傍县之子”这句话,是赵高在二世前诬陷李斯的话。在这种情况下,傍县所指范围,当然更可以被扩展得比平时更为广大。被指为李斯“傍县之子”的又不止陈胜一人,这中间很可能也包括阳夏(故治今太康县治)人吴广在内,阳夏之去上蔡,那就比阳城更远了。

所以我的结论是:把陈胜的乡里阳城解释为南阳郡的阳城县即今河南方城县,其可靠性要比所有旧传三种说法都来得大些。

1961.3.14 

(原载《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2期)









Copyright ©2011 南阳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

南阳大观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81683755 blxx@list.alibaba-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