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地在邓州市张村镇堰子赵楼村。
在清朝和民国期间,为了村民的安全,堰子赵楼村建设成为一四面环水的村寨,四周高达10米、宽20米的寨墙。在此期间,周围各村为了安全起见,纷纷搬迁到寨内定居,逐步形成了现今有21个姓氏、4000人左右的大村。
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部军长刘汝明听说赵楼寨长久积攒大量财富和粮食,专门从陕西商洛过来赵楼寨,要求寨主在三天之内筹集军粮。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老百姓的生活穷困潦倒,寨内地主、员外也不能满足军阀南征北战的军粮。
刘下属部队的团长李金田派副官去赵楼寨派款。其间曾与寨内当事的多次讨价还价,最后决定要一千元大洋。但仍然遭到百姓的反对。副官返回司令部向团长李金田和军长刘汝明汇报后,刘汝明非常生气,说:“这寨中人好不识抬举,敬酒不吃吃罚酒。”当即下令派兵围寨。赵楼寨群众见此情况,也封闭寨门,并动员寨内全体民众拿着大刀、长矛和桑权、谷权、铁锄头等长柄农具登上寨墙,刹时,形成严阵以待之势。
赵楼寨四周较长,步行一周需半晌时间。寨墙上有能通行牛车的宽度,上有寨垛,寨外沿墙有寨河,河中有水,确实固若金汤,是易守难攻的。大家认为,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是不怕他们的。守寨民众手持家伙,挤满了寨墙,稍有不慎就会被碰伤(赵洛先家一伙计就是在寨墙上行走时,被碰瞎了一只眼)。寨中的广大青年性悍刚烈,有一腔大无畏的反抗精神,在西北军明为捐饷、实为掠财的侮辱、欺凌面前,他们众怒难遏,就点燃了土炮。嗵——震耳欲聋的响声,使寨外的几个士兵即时丧命。这一炮激怒了指挥围寨的军官,当即下令攻寨,顷刻之间,枪声、迫击炮声、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一场惨祸发生了。
军队在离寨子3里地的韩岗的岗坡上支起几门大炮,在五更时分打开了寨子的西门,赵楼寨被攻破。部队开进寨子后,枪杀2000多人。这就是震惊当地的赵楼村惨案。后来大部分尸体埋葬在村西北角有名的万人坑,并立多块石碑刻字纪念。
文革时石碑遭到破坏。现存两块石碑与1985年存放在邓州市文物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