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盆地览胜 > 名胜浏览 > 罗庄青冢村/汉井/古冢/碑林院

罗庄青冢村/汉井/古冢/碑林院

2023-06-07 17:06:12

罗庄镇青冢村位于邓州市西北38公里处,因村东侧有秦代古冢而得名。

青冢村.jpg


现有村落形成于明朝初年,占地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786户居民,人口有3386人。辖三个自然村,总耕地面积5079亩。这里文化积淀深厚,文化遗存丰富。有秦冢,汉代井,明朝古柏,以及明代的关帝庙。清代康熙年间的刘氏祠堂等文化古迹。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科学考古价值。二0一五年被河南省文化厅住建厅及文物局等单位评为省级传统村落。


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青冢村东北角无意间又发现了一眼古井,人们搬走碎砖烂瓦,发现它深有三丈余,砖呈弧形,砖砖相扣,弧面平滑美观,井水清澈味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仍供村民饮用。

这口古井用一块块大小不一的青砖砌成,呈标准的圆形,不太深,能一眼看到井底的淤泥烂砖。其中一些青砖上还刻有不同的花纹图案,村民们说,据专家对砌井的砖纹图案的考究,确定这是一处汉代的古井。

据说,前几年井内还有水时,井壁生起一片片墨绿色的厚苔藓,井虽不深,从井口向下望去苔鲜下挂着一滴滴水珠,亮晶晶地闪着。水珠积聚到足够大时,便长长的“滴答”下去,水面就荡起圈圈小涟漪。

据说,人若把手按在井沿上,俯身看井里,只觉冷森森的气息袭上来,身边顿时升起凉艘飕的寒气......

在寒冷的冬天,古井的水是温暖的。两个井口总是氤氲着若有若无的轻烟。大冷天妇女们在井台上洗衣淘菜,手臂冻得白里透红,却说不冷不冷。到炎热的夏天,井水又是那样清凉,孩子们都喜欢结伴去井台上,吊起水来一桶桶往头、脸上冲下来,一个个又被凉水激得龇牙咧嘴。


在青冢村东有一座高高的大土堆,在村民眼中它神秘莫测。据说多年前墓家周边还有青松翠柏,郁郁葱葱,四季常青,人们就称之为青冢。如今村也以冢命名。当地人说,二三十年前,这个冢高差不多也有青冢村北边不远处土谷山旁的踢脚山那么高。一老人回忆,在他们小时候青冢有十米之高,百米之长,后来因为搞建设群众都去青冢取土把它搞成了现在的样子。经过风雨沧桑两千多年的这座墓冢,经过岁月的冲刷、人为的开挖铲削,如今仍威武壮观。这样一座体格庞大的墓冢,它的主人到底是谁?

秦冢.jpg

关于青冢的传说有很多,对外流传较广的有,一是冢下面安葬着王昭君,二是安葬着秦始皇的舅舅,三是安葬着先秦穰侯魏冉;青冢村当地百姓祖辈流传下来的还是以王昭君为重点,自古就称为“青冢”(王昭君墓又名青冢),也有老人说是汉时纪念昭君出塞而设立的昭君纪念冢。

还有人说,当年秦国大功臣王翦因灭楚有功,秦王就将白、湍、赵、刁流域这一千里沃野之地赐封于他。一生征战无数的王大将军,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也许正因如此,在他百年后,封地上的老百姓就给他搞了个纪念冢。

墓主人到底是谁?谜底也许深埋于地下。据说,这个墓冢可没少遭盗贼的觊觎,听说盗贼曾经没往下钻多深,即有浊水汩汩上涌,看来下面颇有点小机关,盗墓贼因恐惧而中途缩手终没得逞......这也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性。

不管墓主人是谁,他定是一位大人物,造坟建冢可不能来半点马虎。在那缺少机械的年代,当时又是怎样筑就如此小山般的高度呢? 据说,当初所有士卒人等受命取下头巾,用来包土建冢,分别将目前看到的冢子南北两边的土用头巾包好运来,以致当时因取土使得青冢南北各挖出一东西向的大深沟,直到目前这两道深沟还被人们分别叫做“南巾包沟”和“北巾包沟”(久而久之,沟名被不明就里的老百姓叫做“襟抱抢沟”、“寄马沟”,更有叫串音为“南鸡巴沟”和“北鸡巴沟”,口口相传,一笑了之) 。


青冢村八组的刘氏祠堂(含碑林)是邓州市第七批市级文保单位。刘氏祠堂建于清康熙年间。

青冢刘氏祠堂.jpg




Copyright ©2011 南阳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

南阳大观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81683755 blxx@list.alibaba-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