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卧龙区石桥镇北朱村。为当地王姓祠堂,清代,2018年翻修。市第三批保护单位。
祠堂为大青砖、 蓝瓦、实木、青石、白灰混合 结构,高约10米。 建筑风格 规正大气、匠心独具,并融 合了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斗拱、立柱、横梁、竖枋、飞檐、石雕、木刻等传统工艺精华,刻在石柱及屋顶青砖方瓦上的神兽依旧栩栩如生。祠堂门口有两个青石柱,石柱上的对联古朴工整,上联为:承先志奠厥祖居两晋衣冠思丕著,下联为:启后裔崇其孝祀三槐礼乐愿常新。
朱村王氏是宋朝皇裔赵氏的后代,因此在民间,有赵王是一家的传说。 崖山之战中,随着陆秀夫背负赵昺的纵身一跃,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就此沉沦,南宋国祚休灭。当时,部分散播在各地的宋朝宗室弟子为免遭元军涂炭,按伯仲顺序分别改姓氏为张、王、李,后人世代供奉赵氏先祖。据史籍记载,元朝灭掉南宋之后,元世祖曾下令全国不再屠杀赵氏皇裔子孙。 从此,华夏大地的宋朝宗室遗民虽无灭族之忧,但由于为了避祸而四处迁徙,大多已成普通平民百姓,遍布各地。其中一支改姓王氏的在南阳市麒麟湖附近安家落户,并修建康王庙纪念南宋,从此世代居住于此。 现在的麒麟湖风景区内,依然有康王庙王氏祠堂,逢年过节,很多后人前去祭拜。 这些传说,可以在清光绪三十年(公元 1904 年)甲辰版《新修南阳县志》中得到佐证。 明末清初,康王庙王氏族人王光宗为石桥镇团练首领, 定居于今石桥镇朱村,朱村王氏由此开枝散 叶, 朱村一支族人在家谱上,尊王光宗为一世祖。 道光年间,后人们为了纪念王光宗,在朱村修建了王氏家祠。建成后的祠堂,有正屋三间,坐北朝南,正屋旁各有耳房,青龙白虎位还有厢房,成为周边王氏祈福祭祖的场所,香火鼎盛了 100 余年。解放后, 在修建朱村小学时, 祠堂的部分建筑被拆除,用于建校,正屋和耳房分别作为学校的教室和办公室,得以保留。 2000 年前后,耳房因为年久失修,恐造成安全事故被拆除,如今只留存三间正屋,面积将近 100 平方米。即便如此,散布于全国各地的朱村王氏,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现在的祠堂 像极了石桥街上的汉代古槐——外表苍虬, 灵根犹劲;一隅寄身,四海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