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淅川县老城镇旁紫槐山山顶上。淅川文保公布地点在老城镇古城村安洼村南,现已被水淹没。
此纪念碑铭记了1946年7月,李先念、王震率领的1.5万多人部队向陕南挺进时,为摆脱敌人围追堵截,选择在紫山槐坡抢渡丹江的英勇壮举。
当进正值丹江汛期,江水暴涨,波涛汹涌,李先念、王震等亲自主持试渡。渡江途中,遭受敌机狂轰滥炸,渡江绳索被炸断,加之浪高湍急,导致300多名同志不幸溺亡,献出了宝贵生命。为缅怀这段历史,淅川县委、县政府于1998年建立此纪念碑。
纪念碑由白色卧式大理石制成,宽逾2米,高1米,正面镌刻着“中原突围部队抢渡丹江纪念碑”13个苍劲有力的金色大字。背面则刻有渡江经过的详细碑文。纪念碑与周围的苍松翠柏相互映衬,显得庄严肃穆。1999年,该纪念碑被定为淅川县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彭侍郎在淅川老城镇东三里桥附近。
彭侍郎名凌霄(1560-1628年)字用沈,号参柱,明代淅川安洼人(今淅川县老城镇安洼村)。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考取举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44岁的彭凌霄赴京参加殿试,考取进士第三甲,被任为庶吉士。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至天启二年(1622年),均出任朝廷的监考官。天启五年(1625年)殿试时任副总裁,后入内阁。天启七年(1627年)8月,因性情耿直,不畏权贵而触怒宦官被迫退隐还乡。翌年在家逝世,后被明思宗追封为尚书。葬于淅川老城镇东三里桥附近。
墓前有石狮、石猪、石羊等,近代文革期间被砸。彭凌宵为官清廉,善于体恤民情。彭凌霄回乡后,曾主持修复马蹬龙巢寺内欧阳修读书处。有作品《苍省轩诗稿》、《青松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