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盆地览胜 > 名胜浏览 > (省)云阳(南召县)文庙/中共南召师范旧址3G/楚王柏

(省)云阳(南召县)文庙/中共南召师范旧址3G/楚王柏

2022-10-28 16:10:15


文庙1.jpg

云阳文庙位于云阳镇一小(镇中心小学)内。   

为南召县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阳文庙南北长180米,东西宽25米,占地面积为22500平方米。现存建筑有照壁(已改观)、戟门3间、东西庑各8间、明伦堂5间、配殿3间,另有碑碣5通,古柏树2棵,以及伴池、状元桥等,房屋均为硬山式建筑。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知县张珙创建;正德八年(1513年),知县李玺重修;历经明代嘉靖,清代雍正、乾隆等重修续建,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学宫修建完备。解放前为县立中学校院,今为云阳第一小学校址。

照壁建于清乾隆七年,下部为一长方体底座,砖砌平台;中部为一长方体影壁;上部为七彩琉璃瓦护脊。

照壁正面和背面均用陶板镶砌而成,用七彩描画。照壁正面的中下方有三个拱形小门,拱形门两侧,分别镶嵌着两个栩栩如生的大鲤鱼,下面是泛起波浪的大海,恰似一幅鲤鱼跳龙门的图案。寓意是:从学宫出来的学生都要魁名高中,成为国家之栋梁。

照壁脊顶及背面均为七彩琉璃瓦拼接而成的“二龙戏珠”图形。整个照壁建筑,结构严谨,工艺精湛高雅,气势雄伟壮观。

照壁西一米处,耸立着一幢“下马碑”,上面镌刻着“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十二个大字。


文庙下马石.jpg   文庙3.jpg


   “南召县庙学记”碑建于明代成化十八年,据石碑记载:文庙原为“世传楚王行宫”。据考,南召古时是楚国的边界地。楚襄王出巡阅边时,曾路过云阳住宿,建“行宫”一座,故名“楚王行宫”。

“南召县儒学之图”碑,高0.76米,宽0.65米。画面用线描阴刻法,以简单线条鲜明地勾勒出文庙全部建筑物及名称。主要建筑分三重,排列在由北至南的中轴线上。全部建筑80余间。该碑系明成化年间南阳府同知任义建庙时所立。


该校始为南召簧学(又称文庙),1931年改为南召乡村师范学校。

1933年4月,共产党员王宗之应聘到南召乡村师范教书,发展进步学生乔全义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中共郭豫边临时工委深共产党员李心清、宋声一(宋廷卢)到学校开展活动,先后发展了一批党员。1933年10月,在中共郭豫边临时工委组织部长仝中玉主持下,中共南召县师范支部在该校成立,书记乔全义。在此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共南召师范学校成为南召党组织开展活动的主要基地。


在云阳镇第一小学院内,有两棵古柏,树龄有2700余年,叫楚王柏。一棵高21米,胸围279厘米,树冠5米;另一棵 高18米,胸围 226 厘米,树冠6米。

云阳文庙柏.jpg

南召县云阳镇第一小学所处位置,是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灭申后,在鹿鸣山南麓建的行宫遗址。《河南省通志》《明嘉靖南阳府志》中均有记载。院内有两株古柏,枝冠半枯半绿。据林业专家初步认定此古柏的树龄当有两千年以上。

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南召知府将楚王行宫遗址改造为文庙,从文庙石板的遗存构造可以看出,为保护这两株古树,当时修建地基时特意避开了古柏的根部。柏树人称寿树,亦是祭祀的象征,由于楚王行宫和文庙的缘故,这两株古柏得以历经风雨和战火保存下来。

楚王行宫(今称文庙)解放前为县立中学校园,现为云阳第一小学校址。如今,两棵古柏如同两位历史老人,似在听着朗朗书声,默默追忆着悠悠岁月,



未标题-1.jpg

Copyright ©2011 南阳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

南阳大观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81683755 blxx@list.alibaba-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