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八里岗遗址位于河南邓州市东约3公里处湍河南岸八里岗西北的坡状高岗上,白庄村八里岗组西北角,距今约6800年,文化层厚3-5米,面积近九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部落遗址。这是一处包含有仰韶文化早期、仰韶文化中晚期、屈家岭文化中后期、石家庄文化———龙山文化晚期四个相对稳定的聚落遗存堆积而成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57年被发现。并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掘工作现场及遗骨
现场呈东西分布的南北两排,间隔约20米,年代相应。各排里不同年代的房子层层叠压,但始终不离本排的位置。两排房屋之间的地层堆积呈多层相迭的水平状,平整而较致密坚硬,包含遗物少而细碎,不见同期灰层或灰坑一类堆积,当是一处由人工不断平整铺垫的空场。表明这一聚落区虽在长期内房屋存在废弃与重建,但聚落布局经一次性规划后长期延续不变,是该聚落变迁过程中一段较为稳定的时期。两排房屋不乏保存不好而仅余墙基或垫土者,但也有很多遭火焚毁弃,其墙体和居住面均被烧烤成坚硬的红烧土,因而保存状况良好。有的残墙尚高达70厘米左右,室内器物也因不及搬走而遗留原址,从目前发展情况看,所有长房的建筑方法基本一致。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遗址面积约9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5米。清理窖穴、灰坑500余座,房屋遗迹48座,墓葬120余处,获得了大量陶、石、骨器等人工制品以及谷物、兽骨等自然遗物,其中大多数为仰韶文化至石家河文化的新石器晚期至铜石并用时代遗存。仰韶文化的近百人葬于一穴的特大型二次葬墓、由多套单元套房相连而成的“长屋”和排房式村落布局,以及单侧推拉式房门,都是极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为研究仰韶文化的聚落形式、埋葬习俗及社会形态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八里岗遗址文化序列比较完整,为南阳盆地史前文化研究增添了一批新资料。
1993年3月28日及1994年12月25日,《中国文物报》先后两次在显要位置作了专题报道,1994年《华夏考古》杂志发表了发掘简报,并被评为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轰动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