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庚先(1866——1934),字协三,浑号老晕(有胆略),出生于河南省邓州白牛乡谷社寨村。
王庚先烈士陵园
王庚先幼时因家境贫寒,兄弟多,父母把他过继给为人耿直、以教书为生的伯父王德纯抚养的王庚先;1903年考中了秀才,1905年被保送到日本东京弘文师范学习,同年秋加入同盟会。
1907年毕业回国后的王庚先,看到家乡教育发展落后,就投身于地方教育事业,任邓州师范学堂堂长兼教育会会长。他任职期间积极倡导新学改良教育,宣传先进革命思想。
1907年,邓州湍河两次泛滥,瘟疫流行,涝走旱又来,旱未停蝗虫又至,可是当时的知府温绍良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反借“庚子赔款”之名,巧立名目,大肆搜刮民财。又以办新学为名,摊派牛捐(规定每头牛不论大小一律交款400文)。王庚先对此十分愤慨,便联合江湖会,试图抗捐。得到消息的温绍良,早就对回国后的王庚先的激进行为不满,便诬王庚先为“乱党”,以“干扰州政,串谋造反”的罪名,将王庚先逮捕下狱,重判10年刑期,并授意狱卒,伺机将其暗杀掉。
6月18日,谷社寨男女老少聚集了两三百人,手持杈耙、铡刀等各类农具,高呼“打倒温绍良,还我王庚先”的口号,浩浩荡荡涌向州城,沿线群众纷纷响应,形成一股巨大的愤怒的洪流。他们冲进州城衙门,誓要替为民的王庚先讨个说法,后来几经周折,王庚先被无罪释放。
1911年武昌起义后,为响应辛亥革命,王庚先积极奔走开封、杞县等地,联络同盟会员,密与河南志士张钟端联络举义,众推张钟端为总司令,王庚先为副司令。不幸事泄,突遭军警包围。情急中他趁乱摸到半截砖头抛到屋后,军警以为后面有人逃跑,匆忙去追,他才得以在慌乱中翻墙逃脱。脱险后王庚先一路奔赴武昌,面见都督黎元洪,被委任为北伐军左军先锋粮台帮办。
民国成立后,王庚先被选为临时省议会议员。
1934年,内乡自治首领别廷芳的势力入侵邓州。别部在当地强征苛捐杂税,烧杀掳掠,无恶不作。邓州乡人戴焕章找到在开封的王庚先,希望借助他的声望回乡与别廷芳交涉,以驱除别廷芳的势力。别廷芳在得到王庚先这位省议员回乡的消息后,立即派人与其联系,并以重金相许,让王庚先回开封,不要插手家乡的事务,遭到王庚先的严词拒绝。别廷芳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勾结邓县县长徐声铭,诬告王庚先和戴焕章一起勾结土匪,攻打县城。省政府得报后竟信以为真,即撤去王庚先“国货市场”总经理一职,并电告南阳专员王幼桥就地将王庚先拘捕看押,另外又致电别廷芳派部队追剿戴焕章。后别廷芳命其部下内乡民团第一支队司令杨捷三伙同邓县民团团长田子约,于1934年2月9日深夜将王庚先杀害于邓县、新野交界处的樊潭寨村。
王庚先遇害后不久,其夫人陈氏到河南省政府以及南京等地告状。时任河南省主席的刘峙为了缓和别廷芳与宛西各县人民之间的矛盾,派人将杀害王庚先的两名凶手杨捷三、田子约押往省城开封正法,以慰王庚先在天之灵。
王庚先生性耿直,勇于革命,对中华民族的进步事业孜孜以求,他为乡人而死,受到乡人的崇敬——
1935年,王庚先牺牲后的第二年,当地“感其义,悲其志,惜其功之未成”专门建祠以示纪念;
1950年,刚解放,他又被当地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1981年原邓县人民政府和政协邓县委员会为之辟建陵园,整修坟墓,他的女婿——当代文学家姚雪垠为其撰写碑文,以此来纪念这位民主革命的先驱。
在谷社寨村有一通“文乡武里”碑,是县文保单位,为清代所立。说明当时此地人才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