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进士陵园”位于桑庄镇尹集村西北角。
据相关资料得知,邓州尹集高氏始祖明远公与弟两家人(本兄弟有四,一兄住山西老家,一兄迁江南)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至河南省南阳府,先到新野县(西高营村)暂安置好二子后,始祖一家最终落户于尹集,始叔祖一家人则去了西山一带落户(今邓州杏山一带)。
高氏始祖明远公,虽以务农为本,却讲究耕读持家,“耕读传家久,读书济世长”的训导为高氏家族隆昌兴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生于元代晚期的二世祖天佐公,以农耕为主,兼做小生意,勤俭持家,平易近人,重情重礼,仁义厚道;二世叔祖天佑公,满腹经纶,以教学育人为业,社交力强,不过横遭厄运,为避追杀,隐身埋名,幸免时难(公卒于邓州赵集乡堤南高村,葬于堤南高);
因种种历史原因,高系族谱损失严重,导致断代多辈......
在《高菊圃太守家传》中记载,邓州尹集高氏后人高菊圃高祖俊甫公,曾祖绎思公,祖父工亮公,父亲思庵公。
高氏思庵公,名讳名世,字际五,言貌朴质,学邃德邵,友爱兄弟,为教因材善诱,为官清廉谦谨,为人存心仁厚 ,子有五:伯祥、仲祥、叔祥、季祥、经祥,均学有成,享美誉;
高氏菊圃公,名讳叔祥,幼擅文誉,侍祖母、母亲,孝谨周到,与人交肝胆相交,慷慨好施,为官更是声名远播;
高氏愚庵公,名讳殿举,系菊圃公儿子,天性仁爱,孝悌至亲,同祖父、父亲一样曾主讲于邓州春风书院,友教一方,广种福田,多行阴骘(注意与“鸷”区别);
高公讳振宛、高公讳振洛,愚庵公儿子,皆幼年聪慧,学业有成,出仕视事,奉公守法,兴利除弊,实心任事,治绩显著,焜耀史册;
高家显盛后,专门辟出村北关帝庙作为本族学堂,高薪聘请有学问、有德行的教书先生担任老师,凡高氏学子,只要有志于学,均可在此免费就读。
当时百十来人口的邓州尹集高氏家族,能在几代人中接连考中十几名进士,能孕育出了高菊圃名讳叔祥这样一位懿行卓绩俊杰,实乃是因为具有代代相传的淳厚好学的家风缘由。
邓州尹集的高氏家族,曾于清朝乾隆至光绪年间,接连考中十二位进士,一时传为美谈。
如今,负责驮碑的赑屃也已首断体残,黯然地隐于荒草之中,残存的“进士陵园”原门柱或旗杆,面北的正面镌刻着残缺不全的对联,上联“承先志以传经 山斗千秋垂道范”、下联“感主知而报国 海天万里泣忠魂”。
在茔地内有一通崭新的石碑稍显得异样。走进细看,2016年4月刚刚新立的纪念碑,清晰的"福建 台湾知府高公讳叔祥 字叶瑞 号菊圃 德配靳恭人 杜恭人合葬之墓"碑文,看后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这正是那位政声卓著、光耀史册的高叔祥!
在邓州已成立“高叔祥研究会”,并计划与邓州市的台湾村成立“联谊会”,将尹集作为一个新的亮点和新的对外宣传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