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阳市新野县歪子镇寺门村北的土岗上。整个遗址地形似凤凰形状,故古今被人称之谓凤凰山。
凤凰山遗址又称战台寺,是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之一。遗址高出地面5米,南北长550米,东西宽46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5米,分5层;东侧断崖下有许多残骨架和瓮棺葬遗迹;南侧断崖发现有红烧土墙;西侧有西汉空心砖墓;东侧断崖上层有红烧土层,下面有不规则的灰坑及灰沟。出土的文物有仰韶时期的彩陶盆、夹砂红陶釜形鼎、鸭嘴足鼎及红陶钵、盆、杯等;属屈家岭文化的有夹砂灰陶罐形鼎、宽扁状足鼎、黑陶折腹豆、高柄杯、圈足盘及盆、钵等,属龙山文化的有折腹罐形鼎、直口罐、刻糟盆、镂孔豆等,此外有三角形大小不等的石斧、陶纺轮、弹丸、鹿角等。
2023年4月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新野县文广旅局对文物保护区进行考古钻探、发掘,经过4个多月的发掘发现,凤凰山遗址主要为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殷墟文化遗存,另有少量汉唐时期遗存。本次发掘,出土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玉石器、骨器,殷墟时期铜器、陶器等不同质地文物500余件。发掘的殷墟时期遗存为新野首次发现。
该遗址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考古学推论,在远古时期,凤凰山地区原是一片清澈见底、碧波荡洋的湖泊,方圆百里,灌木丛生,百鸟栖宿,万物出没之处,后因地壳变动,平地隆起…—凤凰形状的高台(现凤凰山第一至第三文化层贝壳清晰可见), 高台上原始森林成片,古木繁茂,遮天蔽日,异种动物众多(现仍可见许多虎、豹动物牙齿化石、鹿角),潦河、黄渠水又分别从凤凰山东西流过。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随着斗转星移,生活在凤凰山周围的人们认为在这里天生地造的一凤凰形状的地形,是玉皇大帝的圣意,是佛祖赐予人们吉祥符瑞的象征。之后,人们为了自圆眷恋故土,盼赐吉祥之梦,便在凤凰山之上建起了这一佛道合一的宗教文化活动场所一一战台寺。
新野歪子镇境内千年古刹---战台寺, (民国《新野县修志馆县志》)卷三寺观篇载“旃檀寺,城西北四十里,寺据高蚯、地势宏阔、大殿后有唐碑, 附近多瓦砾,村人耕作每发现瓦钱、 玉斧、 玉凿、鹿角、兽骨等, 盖;厂时或——都会也,数年来尽行拆毁,石刻已无存矣”。在本县八十年代的出版的《新野县志》中仍有同样记载。在本寺明成化年间《重修崇兴寺记》碑碑文中,清晰的镌刻着:“......四十余里许地名黄渠,东岸(凤凰山所在地)有寺,日崇兴寺,乃古之名刹也?......”
清乾隆三十六年《重修崇兴寺罗汉天王殿碑记》碑文载:“百宁城(即现新野县所在地)北四十里许有寺,名日崇兴,乃古之名刹也。 东临潦水,西界黄渠(潦河和黄渠之间,即为凤凰山所在地) ......。清嘉庆二十二年《诚心施善,赎回当地》碑文称:“邑此四十里许有寺,名日战台寺,古崇兴寺也.....”
新野樊集乡原樊集小学“工”字楼上镶嵌的民国二十八年《梦辅搂命名记》碑文称“旃檀寺”为“站台寺”。笔者于二00六年二二月在歪子镇寺门村了解时,寺门行政村一组八十七岁的王德元老人反映说:“凤凰山上的寺院原名叫占台寺,我老爷是清朝的秀才,我小时候,他教我写本寺寺名时写的就是这个‘占’ 字”。
综上所述,同一寺院,同一地点,创建于同一时间,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的称谓呢?笔者经过深入了解和实地考查、查阅有关资料,认真研究了该寺现存的部分原金石碑文、考察了寺院的旧址地貌,还对该寺诸多遗物进行了鉴定。初步试测,占与战同意,意为占据高处。凤凰山之上最早建有玉皇大帝殿,随之始于公元二世纪又建起四座佛教(先为小乘教法,后又完善大乘教法)殿宇,寺台高出地面1 0多米,故称该寺为“占台寺”, 此寺名有明显取地形特点之优势。后来碑文上称的战台寺战”字,似乎纯属以“占”音取字,若从其它方面探其含意而论,查无实据,毫无意义。为此,此名不敢冒然取之。 据寺下申包胥后人申青训(90岁)描述,申包胥死后由山东回申地埋葬,埋于凤凰山下他的封地南阳城南七十里,在皇权社会为了宣扬忠君爱国的思想,后人修建了战台寺,战台寺是纪念申包胥点兵打仗修建的。
目前,这里虽然已经没有完整的寺院,但仍有许多香客前来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