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禹故里,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三泉陂村(今名板桥铺,属城郊乡)。
邓禹故里碑是记载东汉云台“二十八宿”之首邓禹故居地的重要实物资料。该碑高2.56米,宽0.97米,由整块青色大理石刻制而成。碑正面中间刻“汉高密侯邓元公故里”九个大字。碑文曰:“公讳禹,字仲华。东汉中兴,功盖诸将。始封梁候,继封高密侯。永平元年薨,谥曰元。其故里在新野东北乡三泉陂,厥裔蕃昌,世守勿替,邑之人恒景慕之,标公爵氏,特建木坊于道旁。余公馀诣访,得晤其五十八世孙广东候补吏目前署香山司巡政名坤载,述坊年久倾欹,愿立碑以垂不朽,余掭笔立书,永成文献之—证云。清咸丰六年新野知县倪正钧立”。
邓禹(2年-58年),字仲华,中国东汉初年军事人物,南阳新野人。邓禹十三岁能背诵《诗经》,年轻时曾在长安学习,与刘秀交好。更始元年(新莽地皇四年,23年),刘秀奉命平定河北,邓禹人在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星月赶赴河北追随刘秀,提出“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方略,刘秀遂“恃之以为萧何者”。他协助汉光武帝建立东汉,“既定河北,复平关中”,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邓禹十三岁时,就能朗诵诗篇,在长安从师学习,当时刘秀也游学京师,邓禹虽年幼,但见到刘秀后就知道他不是一位普通人,就与他亲近交往。数年后回家。等到汉兵起,更始即位,豪杰们多荐举邓禹,邓禹不肯相从。后来听说刘秀安定河北,邓禹就驱马北渡黄河,追刘秀到邺县。
刘秀大悦,因此令左右的人称邓禹为邓将军。让他住宿在帐中,共同商定策略计划。等到王郎起兵,刘秀从蓟到信都,派邓禹征发各郡国的“快速部队”,得数千人,令他亲自率领,另去攻拔乐阳县。任用将领时,刘秀也多访问于邓禹,邓禹所荐举的人才,都能才职相称,刘秀认为邓禹知人。
公元24年(更始二年),刘秀估计长安将来必为赤眉所破,想乘机夺取关中。刘秀知邓禹沉深有大度,拜邓禹为前将军,引兵西进。公元25年(建武元年)正月,邓禹率军越太行山,出箕关进取河东(山西省南部地区)。河东都尉闭关拒守,经战十日,大破守军,夺获大批军资粮秣。继而又率军围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但数月未能攻下。更始大将军樊参率数万人,渡大阳欲攻邓禹,邓禹派诸将在解南迎战,大破敌军,斩樊参。于是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共击邓禹。邓禹严阵以待,坚守不出。待王匡军至营前,猝然击鼓,全师猛扑,大破王匡军。王匡军至等皆弃军而逃,邓禹率轻骑急追,俘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将其斩杀,收得节六,印绶五百,兵器不可胜数,遂定河东。同月,刘秀已在鄗邑(今河北省柏乡县北)即帝位,派使者持节拜邓禹为大司徒,封为酂侯,食邑万户。邓禹时年二十四岁。
河东既定,邓禹又率得胜之师于汾阴(今山西省宝鼎)渡河,入夏阳(今陕西省韩城东南)。更始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带其部众十万,与左冯翊兵共同拒邓禹于衙县,邓禹再次将其攻破赶走,而赤眉军就进入长安。这时三辅的军队接连覆败,赤眉军所过之处残暴掠夺,百姓不知所归。听说邓禹每每乘胜独克而部队纪律严明,于是都望风携老扶幼迎接邓禹军队,归从的日以千数,人众号称百万。邓禹每到之处,常停车住节,慰劳问好,父老童稚,白发垂髻,挤满在他车下,莫不感激欢乐,于是邓禹名震关西。
公元28年(建武四年)春,邓禹与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在邓击败延岑,邓禹追至武当,再破其军,延岑逃往汉中,其众皆降。
公元37年(建武十三年),天下平定,刘秀加封功臣,封邓禹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光武帝因邓禹功高,又封其弟邓宽为明亲侯。刘庄即位后,因邓禹是先帝元勋,拜为太傅,朝见时令他东向站立尊如宾客,甚见尊宠。公元58年(永平元年),邓禹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谥曰元侯。
据现迁徙至四川广安一带的邓禹后裔在《枫田邓氏族谱》中记载:“始祖邓禹,字仲华,南阳邓州新野人……。”由此可以断定,新野人邓禹乃庐陵邓氏之始祖,广安邓氏乃庐陵邓氏之后裔,**祖籍在新野,相隔66代。现新野县城郊乡板桥铺村,乃邓禹故里,汉时称“三泉陂”。村南有邓禹后人于清咸丰年间所立“汉高密侯邓元公故里”碑楼,今犹存焉。村中有邓氏传人,已繁衍60余代,其族谱中家族门支班辈载列甚详。
邓禹墓位于河南济源御驾村西200米处,冢高8米,呈圆形,直径16米,占地约3亩;冢上有一柏树,直径1米许;墓前有一碑,高1.4米,宽0.8米,厚0.2米,碑文楷书:“汉先贤仲华邓禹之墓,康熙二十四年知济源县令尤应选立。”墓冢在文革时期取土挖去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