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渎庙,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城东关。桐柏县是古四渎之一的淮河发源地。庙建于东汉延熹六年 (163年),原址在县城西南15公里。
庙建于东汉延熹六年 (163年),原址在县城西南15公里。北宋大中祥符七年 (1014年) 迁此,明清皆有增补修葺。庙内文物除历代祭祀渎神、增修庙宇的碑记外,尚有北宋庆历三年 (1043年) 铸造的一对铁华表。元天历二年 (1329年) 铸造的一对铁狮子,是元代冶铸精品之一。还有宋代雕造的3个镇水石兽。 淮渎庙系淮河水神之庙。淮渎系全国古四渎之一。秦时曾在固庙建淮祠,至北宋迁庙桐柏,历代多次重修,仅清朝就修葺10次。康熙皇帝曾为大殿御书“灵渎安澜”匾额。庙占地百余亩,三进庙院,房屋殿宇526间。山门前20米处,立有扇形墙一道。左右分踞宋代镇水神兽4只,石狮一对;入山门第一进院内,长“楸包桐”、“桐包柏”连理树两株,大殿前有制作精美的元代铁狮一对。二进院为中殿,汉白玉铺地,山水神像环列四周,两旁竖立石碑两通;第三重院系大殿,画栋雕梁,金身淮渎神像置于殿内。殿前有焚香铁鼎一座。自山门至大殿,皆卵石铺路,两旁护以石雕栏杆。东西两侧立大小石碑百余通,记载着历代祭淮、修庙等活动。自秦至清末,历代朝廷曾派朝臣前来祭淮50余次,地方官在每年仲秋月亦择日祭祀。常年晨钟暮鼓,香火不断。1927年冯玉祥督豫,将庙改建学堂,今为桐柏县第一高中校院,现仅存大殿遗址、汉碑及古柏数株。
桐柏县乃四渎之一淮河的发源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封名山大川.五岳、四渎(江、河、 准、济)各有神位,从那时起就有了祭祀潍神六庙,时间为秦始皇六年(前221年),此时称淮祠。
东汉延熹六年(154年),从固庙迁淮祠“立庙桐柏”至今, 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东汉时称淮庙、淮源庙、淮官庙,唐宋以后名淮渎庙。宋真宗大中样符七年(1014年),圣旨光大庙宇,令翰林两画工起草工程图,征发唐、邓、许、颖四州61屯兵来桐柏修庙,立《重修淮渎长源公庙记》以志永垂。元、明、清年间奉旨多次茸修淮渎庙,祭淮使者更为频繁。据记载:元至元二十二年、至正四年、明宣德十年、成化八年、成化十二年、成化十五年、万历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九年、乾隆53年等先后多次大修淮渎庙,隆重祭淮五十余次,淮河之神一再封赠,由东渎大淮之神封到长长公,叉封到长源王。淮河之神位比王公,其庙宇在历代的重修中,也按照王公规格,愈发宏伟壮观。
从地形上看,“巍山峙其前,长准蔼其后,地域寥廊,蔚为壮观。”庙产占地五顷五亩,到寝毁三进大院落.各种建筑包括殿、亭、楼、酃、房等聪麸其工艺雕刻精细.红砖碧瓦,金碧辉煌,气势壮观。
山门(一排五门)前二十米处有扇形影壁一座,文、武官员至此均需落轿下马。钦差祭淮须步行.一般随从则要“匍訇前进”,影壁内左右分立宋代雕刻镇水石兽四只.石狮一对,造型优美,形象生动。
入山门为第一进院落。院内碑碣林,古柏参天.旧志中列为桐拍八景之一的“汉峙虬柏”,即指庙院的柏林。其中有两株连理树,一株桐包柏(桐树中生一株柏树),一株秋包桐(秋树中生一株桐树),令人叹为观止。此院另立有元天历二年(1329)铸造的铁狮一对,其制作精美,造型奇特,为元代冶铸精品之一。
穿过过厅.为第二进院落,即中殿,亦名拜般。殿内汉白玉铺地,周围皆山、水神像。殿前有宋历三年的铁旗杆一对,东西分列,高1.94米,座为荷花纹图案,六棱形上面有兽头四个,口衔铁环。两旁为龟座大碑两通,石旗杆四个,部分遗物尚存。
第三进院是大殿,雕架画柱,重檐歇山顶,斗拱承托屋檐, 瓦顶黄绿色琉璃剪边,脊上饰有飞禽走兽,整个建筑气势辉煌. 瑰丽壮观。殿内敬奉有淮渎神像.金身丈五,庄严肃穆、两壁绘有四大瞄帝神像.形态威武,栩棚如生;殿前圆形焚香铁鼎一座,至大殿皆卵石铺地。路两旁有石雕栏杆,东西大小石碑林立。至今大殿只剩殿基。
历代王朝不断遗使祭淮,祭淮仪式就在淮渎庙举行。据统计,仅明代祭淮就达36次,清代康熙年间祭淮,御书《灵渎安澜》,遗礼部官员致祭。雍正皇帝也曾亲书《惠济河漕》赐庙。
战争年代,淮渎庙屡遭兵荧,文物屡毁。如1943年日本侵略军侵略桐柏,盗走康熙的《灵渎安斓》石刻运抵开封,幸好来不及运往日本已宣布投降,但这块碑石流落开封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