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马山口镇闫岗村小学北。
天宁寺始建于唐,原称广济禅院。宋徽宗正和元年(公元1111年),徽宗亲赐匾额“崇宁”。金章宗明昌初年(1190年)重修,更名为“天宁寺”,建八棱十三层砖塔一座,高九丈九尺,有寺产土地三百余亩,房屋百余间,容僧人游衲二百余,时香火鼎盛。清末战事频繁,香客日少,僧众减至十数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主持坏佛规,横行乡里被官府正法,寺产充公,驱僧人、废佛物、灭佛迹,创立天宁寺忠义小学。自此,佛门净地易为新学学堂。
宋时崇佛之风日盛,徽宗于正和元年(公元1111年)亲赐匾额“崇宁”,大举修寺建殿,植以针柏、银杏,该寺始具规模。明成化二十一年《内乡县志》第四卷亦载:“宋徽宗政和元年建成寺观额名‘崇宁',金章宗明昌初更名‘天宁',后讹称天明寺至今”。足证内乡天宁寺历史悠久,最起码宋时已经名扬海内了。
传说,唐初此地原有古塔一座,经过一 次大型龙卷风后,地面突兀出现一块两米高的汉白玉巨石,酷似一尊古佛,乡民视为祥瑞,因奔走相告,烧香跪拜者络绎不绝,后经能工巧匠雕琢成大佛坐像,供奉 于一座小殿内。宋时崇佛之风日盛,徽宗于正和元年(公元1111年)亲赐匾额“崇宁”,大举修寺建殿,植以针柏、银杏,该寺始具规模。明成化二十一年《内 乡县志》第四卷亦载:“宋徽宗政和元年建成寺观额名‘崇宁’,金章宗明昌初更名‘天宁’,后讹称天明寺至今”。足证内乡天宁寺历史悠久,最起码宋时已经名 扬海内了。
另据传唐太宗李世民被少林十三棍僧解救 后非常感激,某夜做梦梦见一艘华丽舫舟航行于伏牛山前一道河水的滔天巨浪中,舟内隐约可见寺院一处,近前看时,却被雄鸡啼醒。太宗很是吃惊,天亮便下诏御 前大将敬德前往访察。敬德带领大队人马在伏牛山中查看多日,一天至马山口镇南,见朱岗及水南寨一段平岗酷似一座舫舟,便画了图形回呈太宗。太宗看后大喜, 命令敬德以梦中之境在这里限期筑寺。不料天下大雨,数月不停,河水暴涨,期限将满而物料未能运到,愁得敬德寝食不安。这夜又在忧愁,恍惚中见四大天王驾 临。李靖问曰:将军何事发愁?敬德便将以上事由讲了一遍,叹气道:至今连个塔也没有建起。靖王又问:塔建多高,什么式样?敬德举着手中钢鞭答道:“就这样 式,高九丈九,八棱九层十三节。”四大天王齐说:没事,我们帮你。明天日出后你到寨北看塔建的怎样。敬德惊醒,拂晓起身去看,只见一座钢鞭似的巨塔平地而 起。此后天朗气清,雨住云散,敬德催促工匠日夜施工,于是在期限内修成寺院。为了感谢四大天王的鼎力协助,寺里专修一座天王殿供人供奉。因一夜塔成而天色 初明,故该寺院就叫“天明寺”。
的确,天宁寺古塔高九丈九尺,八棱,九层十三节,七十二佛阁,其中三十六阁开门,十六阁半开门,另十六阁全 掩门,佛阁内各有陶瓷佛像一尊;最上层东西南北四个佛阁内各有古铜佛像一尊,均系坐式佛像。此后宋、明、清、民国一直沿袭“天宁寺”称谓,古塔也一直存 在,公元一九三七年内乡民团拆除古塔,塔内古佛铜像被民团司令别廷芳运至西峡公馆存放,此后不知所终,陶瓷佛像散落周围农村,然后下落不明。
新建的天宁寺塔高而阔,威武雄壮,塔内可供游人攀登。寺塔共有九层,每层雕塑一尊约2米高的佛像。如今的天宁寺每日接待游客上百人,不时有外地僧人前来参观讲学。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春,内乡地方自治当局拆佛寺,建校舍四百余间,办宛西乡村师范学校。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为防日军飞机轰炸,内乡地方自治民团拆掉古塔。至此,天宁寺佛教遗迹荡然无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宁寺曾设河南省第四监狱,附设地方国营自新烟厂、内乡棉纺厂、内乡技校、县第五高级中学。1981年学校移址,校舍拆迁。1981年秋,马山口兴办庵山水库,镇东部猫山何家村24户近百名村民移民至此,天宁寺废墟就作为这些移民的建房宅第和耕种田地。
2003年春,以曹丙午为牵头的马山口镇退休老干部组成议事组,开始商讨重建天宁寺。几经波折之后,天宁寺重建工作终于在2009年告竣。
1933年3月,宛西四县建立宛西乡村师范学校,南阳二师(后改内乡师范学校)并入宛西乡村师范学校。为培养地方建设人才。彭禹廷被公推为第一任校长。
宛西乡村师范学校、内乡县第五中学纪念碑
学校聘请孙伏园、袁伯厦等前来任教。至民国37年(1948年),宛西乡村师范学校共开办简师24班,毕业学生1200人;高师10班,毕业学生500人;自治班和短期班培养公教人员逾2000人。
1957年,县技校在天宁寺办学,1959年改为内乡第五高中。1981年,在李天保任马山口书记的期间,天宁寺内乡第五高中被拆迁,整个天宁寺被夷为平地。
宛西乡村师范从规划筹办,到逐渐发展成为一所完全师范学校,再到后期人员凋零解散,存续了十余年。在此期间,宛西乡师以独特的“三自主义”理论为指导,围绕“枪杆、笔杆、锄杆”展开了独具特色的“三杆主义”教育。宛西乡师作为联立乡村师范,采用四县联合管理的形式,选举董事会负责学校的日常工作。学校选拔有志于改变宛西落后面貌的青年,结合宛西的自然和社会状况自编本土教材,展开自治改革和师范教学实践,注重学校与社会紧密链接,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