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里津位于南阳城京宛大道与孔明大道口东南角,今许坊村东,拟建“京宛大桥”附近。因水上有三梁,古称“三桥湾”。是南阳通往方城古道过白河处,也称许坊渡口。
瓜里津其名称最早见于《续汉书·郡国志》。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记载:“淯水又西南径史定伯碑南,又西为瓜里津,水上有三梁,谓之瓜里渡。自宛道途,东出堵阳,西道方城。建武三年,世祖自堵阳西入,破虏将军邓奉怨汉掠新野,拒瓜里,(皇)上亲搏战,降之夕阳(聚)下,遂斩奉。”《郡国志》所谓宛有爪里津、夕阳聚者也。
清朝诗人乔泰运在《淯水东岸春游》中描绘了瓜里津的美景:“流水桃花千树艳,夕阳古渡半帆明”。李白在《南都行》中提到“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其中的白河湾即瓜里津一带。
在南阳市卧龙区七里园乡达士营村。
早在2000年前后,秦汉时期称此地为“夕阳聚”,是独山、淯水间隔处一座完整村落。因有瓜里津淯水渡口连夏、三垭坦途,水陆交运通畅便利,商贾往来,竞现繁华。而又因其“附近沃野平衍,稍远岗立连绵,山隔水阻,利于争战”,此境又成为兵家必争要隘,设营屯兵,已属常态。
《南阳县志》载:“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破虏将军邓奉叛汉,割据宛城。次年光武帝亲征,自堵阳(今方城)西进,邓奉设防于瓜里津一线,光武亲临搏战,辗转至夕阳聚(今达士营村),迫使邓奉投降,斩于小长安(今瓦店镇)。”至元代,蒙古鞑靼兵建兵营于此,称“鞑子营”。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唐王朱桱设南阳中护卫16军屯,水河屯(达士营)便成为其中的军屯卫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