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盆地览胜 > 名胜浏览 > 新店夏饷铺村G

新店夏饷铺村G

2023-02-02 15:02:57


   位于南阳市宛城区新店乡北三公里,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该村西依蒲山、丰山,东临隐山,白河(古称淯水)濒临村西缠绕流过,依山傍水,一片平原沃土,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古今都是南北通衢。据传秦、汉以前就已形成村落,这些虽无文字记载,但村里先民一代一代口头流传至今。

   上世纪50年代初村里不少人家在翻盖老旧房子时,经常发现大量带有图案的秦砖汉瓦,笔者本世纪初回到乡里,还曾看到在一家庭院的外墙基上砌着一块带有车轮状的汉砖。直到2012年4月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施工,在村北1公里处发现古代墓群,经考古发掘认定墓群系夏、商时鄂国贵族的墓地。史料记载,夏商时鄂国为诸侯国,商末鄂侯在朝中为大臣,与西伯姬昌、九侯并列为“三公”。当时的鄂国位于黄河以北,商末鄂侯因劝谏被纣王杀害, 鄂侯被杀害后,鄂国、鄂族不再见于文献记载。国内史学界根据传世与出土的有铭铜器推断,西周初年,鄂国遗族南迁至汉水流域,究竟到了汉水流域的什么地方?由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鄂国史书记载缺失,国内史学界认为:一是河南南阳;二是湖北随州;三是湖北鄂城。数十年来,成为鄂国史学研究的一桩悬案。

夏饷铺村.jpg

    夏饷铺鄂国贵族墓葬群的发掘,鄂国青铜器等珍贵文物的出土,证明了春秋早期,鄂国遗族南迁应是河南南阳。西周中晚期以后,鄂国不仅未消亡,而且是有一定实力和影响的方国。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夏饷铺古村落在秦、汉以前就已形成、存在传说的可信度 。 

    据传说夏饷铺村原名曰《柴里店》,是宛郡西部山区和周边平原地区柴、草集散地。到了三国时期,魏将夏侯惇任河南尹时(公元196年)曾在《柴里》柴、草集散地的基础上,大量囤积粮秣、兵器、甲胄等物资,成为曹魏军队与刘备争夺古宛城的后方补给驿站,村子因此得名《夏饷铺》,即村里民众长期传说的三国时魏将夏侯惇曾在此“关饷”的故事。“夏”乃夏侯氏,“饷”乃征集、囤积、分发粮秣、兵器、薪饷,“铺”乃军队后方补给驿站。按现在的说法夏饷铺村曾经是三国时期曹魏军队建立的一个后方基地。这里当然也曾是一个古战场,笔者小时候常听老一辈人讲,在村子周边耕种土地时,经常捡拾到生绿锈的铜箭镞和生黄锈铁戟,推测这些该是古战场上的遗存。

    该村村北约3公里就是曹操闻名遐迩“望梅止渴”故事发生地——方城县梅林铺村,笔者上世纪50年代初还是孩提时,每到秋季都要结伴去该村购买酸甜可口梅子,每份(6个)500元(旧币),村子周围到处是片片梅林,一到收获季节红梅挂满枝头。再往北约 9公里乃三国时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的古战场——方城县博望镇。在村子东南方2 公里处,有叫“大军帐营”、“小军帐营”的自然村,这大概是曹操与刘备对峙宛城时,不知是谁家军队在此安营扎寨留下来的遗迹,后人因怀旧而取名“军帐”吧。
    村子北边(现夏饷铺村小学)曾有一座坐东朝西,气势恢弘的庙宇,门前条石铺就的拾级台阶,两只石狮竖立门楼两旁煞是威严,传说是明代修建的太上庙,供奉着道教始祖太上老君,和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及其他蜀汉将领,庙内有钟楼、鼓楼、大殿、配殿数十间,翠柏梧桐郁郁葱葱。上世纪50年代初寺庙改为学校,塑像及古建筑逐步拆毁,连几百公斤重的铁铸大钟也被敲碎,目前庙宇原址旧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所乡村小学。

    村东南方50年代后期还遗留一座小庙,相传是一座叫《洪福寺》的明代寺庙遗址。

    相传夏饷铺村还是三国时蜀将黄忠故里,据南阳黄氏族谱记载,黄忠系东汉末年曾任南阳太守黄守亮之四世孙,黄忠年少时,天资聪颖,勇猛过人,在其故里《柴里》习兵练武。据黄忠故里石碑记载,在村“西北里许有侯(即刚侯黄忠)灌花井、演武场、饮马池等遗址犹存,虽无文字可考,父老相传已久”。因战乱黄忠被迫弃家出走,投奔刘表,后又归服刘备,因其战功卓著,升任征西将军,又被刘备任命为后将军,加封关内侯。与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齐名,成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黄忠病故,享年75岁,谥号“刚侯”。至今在村南口还竖立一通清宣统2年(公元1910年)夏饷铺村父老乡亲为保存古迹、怀念老将黄忠而镌刻的《季汉后将军刚侯黄忠故里》的石碑(已列为南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高1.74米、宽0.67米、厚0.20米。这通石碑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一直竖立在村子南口叫“阁上”(村里春节、元宵集会、唱戏、放焰火的地方)的道路旁边。文化大革命时期作为四旧被推倒扔到村边一条小水沟里,所幸的是当时没有砸碎,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化革命结束后,村里有识之士在小水沟里发现了它,并把它抬到院落里重新竖立起来,才使黄忠故里原来所立石碑重见天日。现在的黄忠祠,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人集资陆续建起来的,祠内立有一尊黄忠塑像,双目炯炯神彩奕奕,那是我的一个侄子和他的同学上大学时假期回乡的作品。
    夏饷铺村还是宋代襄汉漕渠至京都汴梁的入口,据《宋史》记载,宋初为“广军储,实京邑”,解决军队粮食供应问题,开始疏浚河道,开挖运河,发展漕运。公元978年正月,西京转运使程能上书宋太宗赵光义,拟在南阳下向口(今南阳市宛城区夏饷铺村北)筑坝置堰,揽着白河水,引水北上,越过方城垭口,经石塘、沙河、蔡河、睢水,抵达京师汴京。史称襄汉漕渠,“襄”为古襄邑城(今睢县),“汉”指汉水。原预设襄汉漕渠开通后即可沟通长江、汉水与黄河、淮河的联系,增加襄阳、荆州、川湘和汴京的联网漕运。但后因地势悬绝,又受当时技术水平限制而最终搁浅。从此以后,这段漕渠便沉寂在历史的风尘中。

    笔者年幼时就经常穿越该漕渠遗存,在村西北方向1公里的地方有一段南北走向的深沟,向北一直延伸到大占头村,这就是古襄汉漕渠入口处的一段遗迹。沟长约3000米,宽约40米,深约10--15多米。沟两侧为开挖漕渠时挖出的黄土堆积而成的岗坡,在沟西侧尤其明显,岗坡两侧长满了茂密的灌木丛。沟内冬、春季干涸,夏、秋季流水不断,青草满坡,是放牧牛羊的好地方。幼时当独自穿越漕渠的深沟时,还真让人内心紧张。在漕渠深沟的西侧有一个叫熊岗的自然村,还有一段长约1000米东西走向的深沟,这大概也是古襄汉漕渠的一段遗迹。该村就处在漕渠的岗坡上,从解放前直至上世纪80年代就利用岗坡上的黄粘土烧砖、瓦,泥盆,这段沟也差点被烧砖瓦消耗掉。
    在1000多年后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在经过南阳市宛城区的夏饷铺村、方城县的博望、赵河、清河、券桥等乡镇境内,大致仍沿襄汉漕渠遗迹行进,只是运用现代技术解决了宋代因“地势悬绝”而引起的水位落差的问题。显然,这襄汉漕渠是一条经济、科学的引水线路。按当地群众的说法“可别小看这条深沟,这可是宋朝的南水北调工程,如果没有这条沟,今天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知道要费多少劲儿呢!老祖宗没有弄成的南水北调工程,现在变为现实了。”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千里迢迢向北京输来长江甘泉的时候,我们怎么能不感受到这也是1000多年前百万北宋民工鲜活生命的延续吗?


                                                                              作者:柴里店人


黄忠故里.png

Copyright ©2011 南阳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

南阳大观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81683755 blxx@list.alibaba-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