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盆地文化 > 盆地概况

  • 南阳文化概况

  • 1466343542996228.jpg

    从发展的脉络看,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南阳汉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基础 。南阳在人类初始的旧石器时代即有先民们繁衍生息于此。

    历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文化遗址繁多,名人辈出。夏、商、周时代南阳属豫州,其地有吕、申、谢、邓、唐等侯国,春秋、战国时归楚国所有。秦代始置南阳郡。汉承秦制,仍设南阳郡,郡治宛,下辖三十六县。东汉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呈现出经济、文化大都会的面貌。




    道教在南阳的历史概况


    据《南阳民族宗教志》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光武帝刘秀姊湖阳公主在裕州(今南阳方城县)建炼真宫一座,是为道教在南阳活动的滥觞。该县三贤山庙、黄石山仙翁观、南召县九分垛祖师庙和皇后铁牛庙、南阳县老君堂等,均建于东汉时期。 东汉桓帝延熹六年(163年),南阳太守中山卢奴到桐柏县固庙祭祀并扩建、重修淮渎庙。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三月,黄巾军首领张曼成"攻杀郡 南阳玄妙观守诸贡,屯兵宛下……六月,赵宏率众十余万据宛城"(《后汉书》)。这支以太平道为号召的农民起义军在南阳声势浩大的武装斗争活动,充分反映出道教在南阳的传播之广泛和群众基础之深厚。

    东汉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三月,黄巾军首领张曼成"攻杀郡守诸贡,屯兵宛下……六月,赵宏率众十余万据宛城"(《后汉书》)。这支以太平道为号召的农民起义军在南阳声势浩大的武装斗争活动,充分反映出道教在南阳的传播之广泛和群众基础之深厚。

    东晋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384年),麻衣子修道于内乡石堂。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南朝齐明帝倡建桐柏山金庭馆,名列当时五大道观之三。永泰元年(498后),又命沈约来此建馆并担任首任主持,置道士十人,"用祈嘉祉"。        

    唐  唐代是道教活动的兴盛时期。贞观十三年(639年),内乡县石堂山被敕建"普济宫",以纪念东晋时期在此修炼19年的著名道人麻衣子,封其为"慈惠济真人",赐洞额曰"显圣"。斯时,大兴土木,兴建道观之风遍及南阳,新建的宫观有南召县的天宝观,南阳县的火神庙、裕州的仙翁观、光武庙、关帝庙、万寿宫、子房庙等20余处。      

    宋  宋代皇室尊崇道教,斥巨资修建宫观。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淮渎庙由原址固庙迁到桐柏县城的东北。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诏令光大淮渎庙,"命翰林画工图宫室之状,八作大匠定营缮之制,发唐、邓、许、颖屯兵以给其役……制作之盛,邦家之壮观也"(见《重修淮渎长源公庙记》)。天禧三年(1019年),道书《云笈七签》将桐柏山列入"大地名山间,仙人所居胜地"之四十三福地。淳化年间,内乡县西南永青山建长生观一座;奉仙观由今赵店乡冈提迁建县城东;中国四大名观之一--南阳玄妙观未几,道人王道明复于原址重建奉仙观。元三年(1088年)淮安郡守张公重修桐柏山水帘洞老君堂。徽宗时,曾诏令南阳道人张虚白管太乙宫,官太虚大夫,为金门羽客,出入禁中,恩赉无日。

    金贞佑二年(1214年),敕改南阳县西南的衡山庙为太乙观。兴定七年(1223年),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由西域返京,途经镇平时,创建太极观,为该派传入南阳之始。金正大四年(1227年),始建博望镇高明庵。            

    元  元代道教建立丛林制度。至元年间,内乡县田下保(今赤眉一带)建丹霞观,凤鸣山建清真观;南阳县在老君堂基础上建玄妙观;裕州建通仙观,券桥土山建祖师庙,博望建秦王庙、三元宫等。元统年间,新野县太山庙落成。元朝立国不足百年,在南阳建宫观14处。其中影响最大者,当属大德四年(1300年)扩建殿宇十二间并割官田以供祭祀用的南阳城西之武侯祠。

    明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令颁布设立道教管理机构:府设道纪司,置都记、副都记各一员;州设道正司,置道正一员;县设道会司,置道会一员。南阳府道纪司常设于玄妙观,由方丈担任都记。崇祯十三年(1640年),道纪司移武侯祠,邓州、裕州各置道正一员;淅川、新野两县各设道会一员;南阳县治因同在府城,附属道纪司,不另置员;其他诸县均无道会机构。由于明代重藩诸王及权贵们崇奉道教,营建或重修宫观的风气浓厚,南阳各地新建宫观54座,裕州的三贤山、仙翁观,镇平县的城隍庙、卢医庙、高丘城隍庙、南召县的九垛祖师庙、山陕庙、龙洞、仙人洞,南阳县的玄妙观、武侯祠、医圣祠、南阳玄妙观桐柏县城的淮渎庙、金庭观、内乡县的普济宫等道教宫观均得到重修。万历年间,南阳地方政府曾动用南召、南阳两县军民,连续三次对四棵树乡的五泉山庙宇进行大规模修葺。尤其是玄妙观经洪武四年增建、正统二年扩建及嘉靖、万历年间增修,逐渐成为豫西南著名的道教活动中心。"道风大振、道人盛行",可谓是明代南阳道教的真实写照。

    清   清代重佛抑道,致使道教衰微,庙宇空旷。但是道教仍在民间流行,全区有宫观327座。在清二百多年间,南阳增建宫观计70座,规模、形制已远逊于前。由于交通便捷和商贾云集、经济发展等原因,社旗县始建于清代的庙宇有关帝庙、太山庙、火神庙、娘娘庙、埠口关帝庙、马王庙、二郎神庙、天爷庙、山陕庙、城关火神庙、关帝庙、桥头街山陕庙、三官庙、大冯营火神庙、饶良街山陕庙、祖师庙等计16座之多。

    南阳玄妙观独受清皇室青睐。康熙年间,易名元妙观。顺治、乾隆、咸丰诸年间,屡有修葺,增添殿堂楼阁。南阳玄妙观雍正八年(1730年),颁元妙观内宫斗姥雕像一尊,并赐"慈云法雨"匾额一面。同治六年(1867年),因主持张宗璇抗击捻军有功,特赐《道藏》一部。光绪三十年(1906年),为兴办元宗学堂再赐"惠浃中州","全真广学"匾额两面。斯时,元妙观声名远播,有殿宇、房舍310多间、神像75尊、道众200余名、田产7700亩、建筑占地150多亩,被誉为全国道教四大丛林之一,与北京白云观、山东长青观、西安八仙观相媲美。

    民国  民国时期,战乱不息,道教受到冲击。民国十八年(1929年),时任河南省主席的冯玉祥下令没收庙产,"废庙兴学"。各县相继成立"破除迷信委员会",拆除庙宇,改办学校。当时,除南阳玄妙观和镇平县菩提寺等几处有较大影响的寺观经主持、方丈联名请愿,获南京中央政府批准予以保留外,其他道观多被拆除。方城县38座寺观中,田产被县教育局收回4921亩,占寺观总田产的60%以上,其中道观田有2663亩。民国25年,方城县曾设立"中国道教会方城支会"。民国35年再次组建道教会,设理事长1人、理事4人、书记1人、会员40人。至1948年南阳解放前夕,全区除原保留的较大宫观仍有道教活动之外,庙宇衰败、道众散失、道教活动江河日下,是为南阳道教的真况。

    新中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南阳全区仅存道观57座,有道士233人、道姑39人。为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正常的宗教活动,1953年,南阳地委设立宗教工作事务处。1955年,南阳专员公署正式设立宗教事务处。此后,各县相继设立相应的机构,以处理宗教工作具体事务。专署宗教事务处要求各县认真做好宗教上层人士的团结教育工作,全力解决好僧道人员的生活困难,积极培养中上层人员;南阳独山玄妙观对现存寺庙,特别是确有文物价值,或者政治影响较大的庙宇加以保护;对原住僧道人员的生活亦妥善安置,使这一时期各地寺庙房产、文物保护及僧道人员生活安置等项工作有章可循,道教活动处于稳定状态。

    1961年11月,南阳武侯祠道人朱宗常作为南阳地区代表,参加了全国第二次道教代表会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道教宫观和道教活动遭到冲击。道教活动被迫中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重新得以贯彻、落实,正常的道教活动得到恢复。

    1979年开始,方城、镇平、桐柏、南召四县陆续有50名道人回到宫观,他们自筹资金,重修重建庙观,开展道教活动。

    至1985年底,全区道人营建道观7处,房屋达130余间,恢复道观20处,在观道士有48人。

    2001年,南阳道教开放宫观达65处,道人537人。

    南阳市已有西峡、内乡、镇平、邓州、方城、唐河、南召7个县市建立起道教协会,卧龙区和其它县区道教协会亦在积极筹备建立中。南阳道教正步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河南省文化发展概况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文明的起源、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形成和国家的建立,都与河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5000年中华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200多个皇帝在此执政,全省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洛阳、开封、安阳、商丘、南阳、郑州、浚县、濮阳)和中国八大古都中的4座(郑州、洛阳、开封、安阳)。

    河南文物资源居全国前列,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以及“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等闻名中外。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大运河河南段、丝绸之路河南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河南名人辈出,老子、庄子、岳飞、杜甫等光耀千古。河南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当今按人口数量排列的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全省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02处,国有馆藏文物200多万件。全省普查登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180余万条,其中基本立项22万余个。全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3个,省级项目56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4名,省级传承人641名。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2个,全国文化先进县25个、文化先进社区14个、特色文化广场5个、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5个、研究基地2个,全国古籍保护单位5个。

       


    南阳汉文化 

    河南南阳为中国楚汉文化和三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绵三山而带群湖,枕伏牛而登江汉"自古为四方交通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城和山水名城,自古以来这里就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闻名于世。南阳,曾经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高峰--汉代雄居一方,显赫当时,创造了璀璨的人文遗迹。

    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也在这里发迹。他的不少开国功臣及云台28将大都出自南阳一带,刘秀的公主就有7人封于南阳。享有"南都"、"帝乡"之誉,大商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谋圣姜子牙等众多历史名人便在这里出生和成才。三国时期,一代智圣诸葛亮又在此地隐居躬耕求志,汲取南阳丰厚文化的营养而成就大业。

    一位日本学者曾经这样说过:"研究唐代文化要去西安,研究宋代文化要去开封,研究元、明、清文化要去北京,而研究汉代文化只能去河南南阳。"

    河南南阳为中国楚汉文化和三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绵三山而带群湖,枕伏牛而登江汉"自古为四方交通要冲,历来是 兵家必争之地。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城和山水名城,自古以来这里就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闻名于世。南阳,曾经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高峰--汉代雄居一方,显赫当时,创造了璀璨的人文遗迹。

    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也在这里发迹。他的不少开国功臣及云台28将大都出自南阳一带,刘秀的公主就有7人封于南阳。享有"南都"、"帝乡"之誉,大商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谋圣姜子牙等众多历史名人便在这里出生和成才。三国时期,一代智圣诸葛亮又在此地隐居躬耕求志,汲取南阳丰厚文化的营养而成就大业 。

    一位日本学者曾经这样说过:"研究唐代文化要去西安,研究宋代文化要去开封,研究元、明、清文化要去北京,而研究 汉代文化只能去河南南阳。"

    发源发展及繁荣

    从发展的脉络看,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南阳汉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基础 。南阳在人类初始的旧石器时代即有先民们繁衍生息于此。 历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文化遗址繁多,名人辈出。夏、商、周时代南阳属豫州,其地有吕、申、谢、邓、唐等侯国,春秋、战国时归楚国所有。秦代始置南阳郡。汉承秦制,仍设南阳郡,郡治宛,下辖三十六县。东汉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呈现出经济、文化大都会的面貌。经济因素

    经济的昌盛必然造就、促进文化的繁荣。战国时期南阳冶铁业即很著名,《荀子.议兵》"宛钜铁 , 惨如蜂虿"可造出锋利的铁工具。秦末迁"不轨之民"于南阳,促进了南阳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宛孔氏在冶铸及商业经营方面取得显效。《史记. 货殖列传》载"宛孔氏之先,梁人也。......迁孔氏南阳,大鼓铸规陌池 ......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 南阳郡治宛是全国五大都市之一。西汉中期各出铁郡国设铁官官营冶铸。南阳为设铁官的49处之一,同时为全国设工官的九个地区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南阳汉画馆得手工业、冶铁业之利,南阳水利工程召父渠及池陂的兴修又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发展。商业也在此基础上活跃起来。《盐铁论. 力耕篇》云:"宛、周、齐、鲁,商遍天下"。汉代画像石墓在此期兴起和流行,与当时的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

    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在特定时期于文化的发展也具重要作用。西汉时期,被封在南阳的王侯有二十多人。著名的有冠军侯霍去病、博望侯张骞、新都侯王莽。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其著名的28位将领多出于宛县、湖阳、冠军、新野一带,刘秀的公主中有七人封于南阳,另有25人被封为侯王,其它还有皇亲国戚以及出身大家的功臣、名将等。这些豪强地主在政治上享有特权,经济上颇具实力。对南阳汉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史存遗迹

    南阳汉文化的繁荣不仅从史籍中可以发见,从文物考古资料中也得以实证。《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新辟南方17郡, 其财资和铁器等物品靠南阳和汉中铁官提供和调运。文物考古研究方面发现带有"阳二"铭文的铁工具在东南豫章郡(今江西清江)、右扶风(今陕西永春)均有发现。可见当时南阳不仅自身手工业、商业、农业发达,还为汉王朝开疆拓土,维护王朝统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从人文角度看,法律学家张释之、大文学家、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汉王朝重臣左雄、朱穆等学者,也正是南阳汉文化精粹的体现。南阳境内存在众多的汉代城址、水利遗迹,莫不证明了汉文化的繁荣。

    hhg.jpg


    国家一级博物馆--南阳汉画馆

    大量的汉代画像石墓、画像砖墓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汉文化的昌盛。丰富的汉代遗物在南阳境内大量存在

    现存汉文化遗产

    汉文化遗产传续至今的既有《东京赋》、《西京赋》、《灵宪》、《七弁》、《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又有张仲景碑、李孟初神祠碑等碑碣资料。考古发掘所获大量的汉代画像石(砖)不仅以其精美的构图昭示艺术的高超水平,更以其丰富的表现内容反映了汉代南阳文化的多侧 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天禄、辟邪等大型圆雕是全国稀有的艺术珍品。大量陶、玉、铜、铁器以其精美的造型,数量的繁多展示了汉代社会生活角度的多种层面。

    汉代城址

    众多的汉代城址以宛城遗址和新都城遗址保存较好。宛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荆州记》"(南阳)郡城周三十六"。《水经注》" 水南经宛城东,其城故申伯之都。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现存古宛城东北角一部分,呈曲尺形,城基高出地面 5-7米,长约1400米,系夯土构筑。在断崖处尚可看到明显的夯窝。城基外为护城河遗迹。经过文物钻探又发现西北角及西部城墙基址局部。在古宛城北部今南阳市瓦房庄的汉代冶铁遗址东西长 60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遗址经1959 年发掘发现熔炉基址17座,窑址4座。炉膛内发现铁块300公斤,出土陶范300 多块及钳锅、残鼓风管等。锻制铁器有刀、镰、斧、锤、凿、锨、矛、环等。且冶铸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1991年发掘的制陶作坊区,出土大量的实用陶器和冥用器物。

    新都城遗址位于新野县东南45里。现有城垣一周,呈正方形,每边长700米。城西北为墓葬区。城南曾出土铁器、云母片等遗物。可能为作坊区。城垣内外汉代遗迹遗物很多。农耕中常见到下水道管、排水沟房基、水井、石磨、铜镜、新莽时期货币、板瓦 、筒瓦、瓦当等。

    nygt.JPG


    战国时期南阳地图

    是一处保存较好的汉文化遗物丰富的汉代城址。依《后汉书.郡国》、《汉书》地理志王莽传及《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等。新都城是王莽封为新都侯时的城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 阳城、安众城、博望城、冠军故城、乐乡古城、郦城等十余座汉代城址。唐河上下堰陂古水利工程、新野召父渠遗址、镇平沿陵河水利遗迹、邓州大门堤、唐河千百堰等水利工程遗迹。

    汉代墓葬

    张衡墓(张衡博物馆)、汉司徒邓君之舍、杜茂墓、湖阳公主墓等及众多的中小型汉代墓葬,蕴藏着更多的汉文化信息。张衡墓位于今石桥镇小石桥西、历史文献多有记载。墓园修葺后,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汉文化的遗物非常丰富,除省市文博单位收藏品外,汉代绳纹砖、花纹小砖、陶器残片在南阳城乡广有所见。

    汉文化之旅

    南阳,是一个神秘的地方。那一幅幅神秘莫测的汉画如一个个不可阐释的梦境,总是在笔者的意识深处游荡。去瞻仰一番南阳先民们的伟大创造,去领略一番大汉朝博大雄强的时代精神和汉人们旷达飘逸的神采,也是笔者久存心底的一个梦。

    据资料介绍,南阳地貌状如大碗,因称宛,位处河南省西南部,北挖汝洛,南襟荆襄,西通武关,东连江淮,自古为四方交通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到西汉时期,南阳郡置36县,郡城周长达18公里,为"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在西汉末年的家民战争中,南阳郡皇族兄弟刘演、刘秀率宾客兄弟加入绿林军,在郡城东南白河沙滩上筑坛拜将,拥立刘玄登位称帝,使南阳有了"南都"的雅称。

    zhbwy.JPG


    南阳张衡博物馆

    东汉时期的南阳极尽繁华。光武帝刘秀生于斯,起兵于斯,辅佐他打江山的文臣武将大多是南阳人。王子刘庄在南宫云台绘制28个将领的图像,表彰其文治武功。此时的南阳城内,皇亲国戚,络绎不绝,王侯将相,第宅相望--这就是人们又称其为"帝乡"的原因。

    经济、政治的发达造就了南阳汉代的灿烂文化。其经济学、天文学、医学、建筑、文学、乐舞、杂技、绘画、雕塑、陶塑等,在当时都独领风骚。张衡的科学、文学成就举世称誉,以医圣张仲景著作为代表的中华医药学文化至今仍闪耀着无与伦比的光彩。法律学家张释之,经济学家孔仅,水利专家召信臣、韩暨等等,都各以自己的独特创造泽被着后人。 两汉时期的南阳达官贵人们,追求极度奢华的生活,声色犬马,宴饮游猎,并渴望最终能得道升仙,获得永恒,厚葬之风炽盛。这倒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实证。

    南阳的汉文化遗存,当以画像石、画像砖、陶狗等"南阳汉文化三绝"为代表。

    探访"南阳三贤"之祠

    张衡、张仲景和汉末躬耕隐居于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亮被称为"南阳三贤"。

    南阳市东郊温凉河畔,古朴凝重的医圣祠是汉代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的陵园。院内古碑列道,殿阁俨然。画廊陈列117幅古代名医名刻画像;东廊嵌刻着张仲景生平史画。穿过正门,但见墓亭飞檐流角。万世医宗张仲景就长眠在亭下的陵墓之内。亭前立有"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先生之墓"的石碑。

    张仲景是一个大儒,自幼就有济世济民的宏愿,敢于择日在太守公堂上行医。另一方面,他又把易理和老庄的哲思运用于医学研究之中,创造出了泽被万代的仲景学说,这种伟大的人格成为南阳人一个恒久的坐标。

    wlg.jpg

    诸葛亮躬耕隐居地--南阳卧龙岗

    出宛城北行20余公里,但见一匝围墙,护围着一个隆起数丈的高丘,这便是世界文化名人、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的陵墓。墓前,郭沫若题写碑文日: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张衡制造的候风地动仪、计里鼓车、独飞木雕是世界最早的地震仪、计程仪和飞行器。他计算的圆周率是10的平方根得3.16有奇比欧洲早1300多年。他还留下了诗歌、散文及科学论著30余篇。国际学术界因此把他与伽利略、哥白尼相提并论。国际天文学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山",将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国家文物局已决定修复张衡墓并修建张衡博物馆,总体建筑采用汉代风格,第一期工程已经动工。 带着荒凉的张衡墓周围的哀哀愁绪,来到南阳汉文化的荟萃之地南阳卧龙岗,古柏森森,苍松荫翳之中,纪念汉末三国初期卧龙先生的武侯祠无言地矗立在这里。在诸葛亮躬耕过的垄亩上,有伴月台、宁远楼、古柏亭等10景。赫赫有名的诸葛庐完全是一个有模有样的草棚子。

    天问

    屈原有诗的《天问》,南阳有石的《天问》:天禄、辟邪。

    天禄、辟邪是一对汉代圆雕,身长2米开外,高约1.5米左右,其前腿直立,后肢弯曲,虎头凤尾,龙爪麟目,两腋生翅,昂首向天。现被视为国宝陈放在南阳卧龙岗汉碑亭两侧。

    此物原为汉代太守宗资墓前的镇墓之兽,北宋欧阳永叔的《集古录》中记载日:"欧公初赴邓州时,路经南阳宗资墓前……二兽尚在,且完全对峙,一名天禄,一名辟邪,皆在项膊镌刻。

    天禄、辟邪是古代传说中的种兽,似鹿而长尾,一角者为天禄,二角者为辟邪,可攘除灾难,永安百禄。古人把它们对置于墓前,既有祈护祠墓,冥宅永安之意,亦作为升仙之座骑。汉代大型圆雕神兽,如南阳这对体制巨大、雕刻精美、造型生动的石兽,全国仅此一对。

    这是我国古代圆雕艺术的佳作。它在中国文化史和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因而历来为中外艺术家所重视。

    走进南阳博物馆展厅,一只只姿态生动的陶制动物特别是数百只栩栩如生的陶狗,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久远的世界。

    南阳两汉经济极尽繁盛,表现在随葬品上,达官贵族除了继续随葬生活用具外,模型冥器亦日益增多。特别是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豢狗十分盛行,他们生前视狗为珍玩,殁后也以陶狗为冥器。这样陶狗便成了汉墓中最富特色的随葬品之一。考古表明,这里近几年发掘的较大、较完整的汉墓中一般都有陶狗出土。

    南阳出土的陶狗品种繁多,造型极其生动。写实与夸张、变形并用的手法,使南阳陶狗呈现出一种稚气和"大"气,令人感悟到一种生命的外射和汉代先民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也为我国现今的雕塑创作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范例。置身于这些大自然与人的共同造化面前,似乎可以隐隐听到从远古传来的一曲生命的交响乐。

    南阳出土的400多块汉代画像砖,是南阳汉文化的又一"绝",现集中收藏在地区文物研究所和新野汉砖博物馆里。这些画像砖多为东汉中、晚期的作品,以其内容的丰富、独特而闻名于世。其中反映汉代社会精神文化生活题材的汉画像砖最多。

    ysc.JPG

    南阳医圣祠(张仲景博物馆)

    如舞蹈、音乐、百戏、建筑、神话、历史故事等,其中一些画像砖如"戏车"、"胡汉战争"等为其它地方所少见,是国内的孤品。这些画像形象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历史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风貌。

    新野出土的《斜索戏车图》、《平素戏车图》、《双索戏车图》等表现了汉代杂技艺术的辉煌成就。史料记载的履素都为地上固定设索。这些画像使其由平地上升到空中,由固定的形式变为飞动的形态。

    汉画研究者认为,南阳汉画砖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其艺术水平"有过之而无不及",与南阳的汉画像石相比,它在艺术上更为简约,更为抽象,更强调线条的表现力,是对汉画像石艺术的发展。其艺术风格,可概括为大、简、拙、朴四个字。南阳汉画砖不事细节的着意修饰,追求大的气势。通过运用对比、对称、均衡、穿插交错等手法和对事物的典型性的、高潮性的瞬间状态的刻划,表现出力量、运动、速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气势美。小小的画面,总能给人以大空间、大气势、大意境的感觉。《泗水取鼎》、《胡汉战争》、《平索戏车》这种表现复杂场面的画像,整个画面铺天盖地,满贯全幅,显得空旷而深远;就是只表现一两个人物或动物的画面,也能使人感觉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宏大气势。 但南阳汉画砖这种"大气",比起南阳汉画石的磅礴之气来,似乎显得温和多了。这大概与东汉中、晚期时代精神的变化有关。

    南阳汉画砖的构图,用笔都非常简约。不少画像都将形体化繁为简,只用几根线条去表现,并且稚拙意味十足,如儿童画。

    南阳汉画砖所呈现的素朴风貌,不在于其不施来彩,而在于它们建立在简约、洗练、稚拙基础之上的所给人的大朴之感。笔墨简略到极致,形体粗疏到极致,意蕴丰富到极致,大俗而后大雅,大朴而后大文。一部线像汉代史

    南阳汉画馆是一个艺术的宝库,有人称之为河南的敦煌。走进南阳汉画馆,如走进一个梦幻的世界。人面兽身,人身背面。人与神同登一台,仙与凡共处一堂。上极苍天九重,下接冥界黄泉,连接生死,沟通古今。极致的夸张,奇丽的想象,把人的精神气质表现得那么玄妙、幽深、奔放、洒脱!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得那么尖锐、犀利、结实、厚重!

    鲁迅先生生前对南阳汉画像石极为关注,托人收集拓片200余幅。他曾说:"唯汉人石刻深沉雄大。"

    吴冠中先生自述平生激动过三次,第一次是在法国看印象派一个大展,第二次是看西安霍去病墓前石雕,第三次是参观南阳汉画馆。他说:"我简直要跪在汉代先民的面前。"

    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则称南阳汉画像石为"难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现象",并断言:"这一艺术宝库的价值在未来将更加光辉。"

    历史学家翦伯赞则从历史的角度誉其为一部"绣像汉代史"。


    南阳汉画馆

    南阳汉画馆馆藏汉代画像石1700余块,属全国之冠,且多为汉代画像雕刻艺术最为成熟时期的作品。

    汉代贵族阶层的生活,是南阳汉画像石的主要表现对象。不尽的重楼高阁,骈驾飞驰的轺车,满案的山珍海味,隆重的拜谒礼仪,成群的奴婢侍从,紧张的骑射田猎,其排场与骄奢,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南阳汉画中表现升仙思想的占有最大比例,共有400余石。人类始祖是何等模样?汉画中的伏羲、女娟似乎比"猴子变人"更觉贴实亲切、可感可凭。仙界似乎并不遥远和虚幻,只要你跨上龙、鹿或者虎,顷刻即可到达。《鹿车圈》中,三只鹿驾着一辆云车,车中即将升天的主人颇为洋洋自得。《虎车图》中,三只飞虎正拉着升天的主人奔驰邀游于太空。显然,这些神仙和神兽,表现了人类朝气蓬勃的渴望和追求,是人类精神的外延和象征

    这一块块灵石使我们得以感受到荡漾其中的汉代社会博大雄浑的文化精神以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我们好像置身于汉代的大文化空间,与先民们产生了毫无阻隔的沟通,领略着东方古代文明的扶摇雄风,我们自己也好像变得伟大起来。南阳汉画总体上不重视再现而重表现,充满着夸张、变形和抽象三意味。人面兽身,人身兽面,动物有些部位被大比例地强调,有些部位落千丈则略而不计。《蹴鞠图》中的舞伎,腰部拉细得只成一根线,长袖则变成很长很细的两条线,人物的细部则全部省略,给人以极强烈的印象。这种强烈的形式的运用,使南阳汉画产生了强烈的力量感、运动感和生命感。南阳汉画与其它地区汉画的一个明显区别,是它没有繁密的位置经营,没有分层分格的图案排列,也没有把不同的题材罗列在一起,而是一个画面只表现一个主题,构图疏朗明晰,画面的情节关系非常鲜明,是中国美术个性的肇端,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则和规范。

    作为楚国旧地,南阳汉画中明显地活跃着楚文化的遗传因子。"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骄海",楚辞中上天入地、驱虎驾龙的奇幻意象,


    南阳悠久的汉文化和三国文化都可在南阳汉画中找到注脚。

    艺术的力量、幻想的力量有时候是巨大的。从汉画馆出来,我们与有限的几位游人都感到了一种幸运和满足。但我们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完全理解了它,我们等待着另一个机会的降临。我们还希望有更多的人从繁杂的事务中抽出身来,接受一次思想和灵魂的冲击。


Copyright ©2011 南阳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

南阳大观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81683755 blxx@list.alibaba-inc.com